尤其是苗妈昨天看到这个新闻:

“2016年2月,朱先生在贵州短暂停留,汽车自燃。监测后发现,因为窗户没关,附近玩耍的孩子往车里扔鞭炮。只用了半个小时,车身就被完全烧毁了。幸运的是,事故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很伤脑筋。现在,你为什么敢做任何事?

苗妈也很害怕,她会带着昕薇当“熊海子”。她平时注重自己的言行教育,也观察身边的妈妈是怎么带宝宝的。一般来说,“熊海子”家里经常有一个“熊男”,父母不注意自己的言行,自然也就不能言传身教了。但有时候,苗妈发现,有些家长素质很高,甚至名牌大学毕业生都有很多育儿理论,但孩子长得越长,就越“熊”。

(教育问答)注意!“熊孩子”的养成,可能就因为你的这句话!

【/h/】比如苗妈有个同学,小Y,重点大学毕业,老公是公务员。她平时很注重礼貌和教育,没事就在家研究育儿书。

“可是为什么我的宝宝越来越娇弱自私了?”小Y和苗妈通电话,语气焦急。

【/h/】比如幼儿园元旦彩排节目,小Y的儿子什么动作都做不好,被老师纠正了几次,没有好好学习。老师批评了他。孩子反而哭着坐在地上,哭得上气不接下气,彩排无法进行。小Y来幼儿园接孩子,碰巧遇到这一幕。他很尴尬,不得不一再道歉。

(教育问答)注意!“熊孩子”的养成,可能就因为你的这句话!

更可怕的是,孩子们回家后再也不会去幼儿园了,甚至还会叫老师“伏地魔”

【/h/】平时家里的爷爷奶奶或者朋友批评几句或者和孩子发生矛盾,小Y说儿子特别记仇,哄不好,下次见面也不打电话给任何人,经常让小Y脸红脖子粗。

苗妈问:“正常情况下,如果孩子回家跟你抱怨什么,比如手工老师很辛苦却不表扬,或者老师批评他,你感动了会怎么回答?”

【/h/】小Y说:“书上不是都说要和孩子感同身受吗?我一般会尽量跟上孩子的感受,比如我会回答‘是啊,宝宝辛苦了这么久,却没有得到表扬,让人心疼!这是老师的错!"

【/h/】苗妈听到这里,明白了一些事情的根源。

【/h/】小Y真的很注重和孩子沟通时的“共情”,这是可以理解的。“移情理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确实是必要的。

【/h/】同理心是从对方的角度去思考和处理问题,与对方产生情感共鸣,也叫共情、共情、共情。它不仅是亲子沟通的基础,也是亲子沟通的技巧和方法。父母和孩子的区别有很多:一是年龄差在二十多岁;二是社会环境显著不同,尤其是新旧制度交替、社会巨变的时代;第三,自然环境不同;第四,成长经历不同;第四,文化素养不同...这些差异必然会导致父母和孩子在对待和处理问题上的不同意见和冲突。如果能同理心的对待对方,很多冲突都是可以避免的。

(教育问答)注意!“熊孩子”的养成,可能就因为你的这句话!

比如,学会尊重孩子的感受,学会倾听,学会换位思考,等等。

【/h/】但苗妈觉得小Y所谓的“共情”是一种“假共情”。

【/h/】我只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的感受,努力跟上孩子的步伐,中间缺少自己的立场和态度。

我们来看看小Y在和孩子交流中是怎么处理事情的:

儿子:我做手工那么认真,老师还没夸我呢!老师真烦人!

妈妈:对,宝宝昨晚九点做的!你说的对,老师真的错了!

【/h/】谈话结束,孩子得到了暂时的情感满足,但却阻碍了孩子对自己的反思。我们的目的不仅是安抚孩子,也是激励他们积极思考。

【/h/】因为换位思考的主要目的是感受和理解孩子的想法,尤其是让孩子知道父母了解他,愿意认真听他说话,而不是什么都同意,满足孩子所有的想法,所以一定要有规则。所以表达同理心和遵守规则并不矛盾,只是执行顺序的问题。先换位思考,再循规蹈矩,解决问题。

(教育问答)注意!“熊孩子”的养成,可能就因为你的这句话!

比如小Y和儿子的对话是这样的:

儿子:今天老师没夸我,可是我的手工好认真啊!老师真烦人!

妈妈:那你一定很失望。你昨天做到了9点!

儿子:对,是因为我手上没有画彩色图案,都是画的~

妈妈认真听着。

儿子:我没有塑造纸鹤的嘴...

妈妈:我明白了。你没有得到老师的表扬,是吗?

【/h/】儿子:但是老师说,我画图案捏嘴,下次一定给我小红花。妈妈你一定要提醒我~下次!

经过这样一个过程,孩子的愤怒不仅仅是愤怒,而是从愤怒到自我反思的过程。

但是,在小儿子Y的世界里,不管他有多讨厌一个人,他的母亲都会无条件的支持他。孩子被老师批评,妈妈表示理解,觉得老师不对,和孩子吵架,妈妈也充分表示宝宝委屈...孩子对事情没有把握,因为母亲的确认和心理支持,所以她坚信是“老师讨厌”,但其他孩子都是“坏孩子”。

(教育问答)注意!“熊孩子”的养成,可能就因为你的这句话!

孩子的心是敏感而纯洁的。这种评价在他心里形成了结论。老师很烦,朋友是坏孩子,连爷爷奶奶都不对。因为我妈说不是我的错,我妈理解我,他们是坏人。

那么,孩子怎么能不自私,不吃苦呢?

所以,当我们与婴儿交流时,我们应该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同理心。共情是理解和接受孩子的感受,通过理解和适当的引导和引导,达到教育的目的。

最后,苗妈附上一个“感同身受”的小科普:

1。学会换位思考

从孩子的角度寻找孩子行为的合理性

2。学会倾听

要有适当的言语和肢体反应,表示你已经听明白了,比如点头微笑回应。

3。表示尊敬

你应该以尊重和平和的态度表达你的不同观点。

4。别问为什么

在情绪疏导之前,为什么问只会给孩子带来压力。

5。积极回应,不一定事事赞同

表达同理心和坚持规则并不矛盾,只是执行的顺序问题。先换位思考,再循规蹈矩,解决问题。

6。详细表达你的回应和态度

Don't/きだよ说“我理解你”和“我知道你的感受”,但把问题提炼出来,告诉孩子你知道他“今天打针后没有哭,他很勇敢”,他“被同学欺负一定很委屈”。

7。安静地陪伴孩子也是一种共情

8。不要反应太强烈或太冷淡

当孩子向父母描述一些事情或感受时,父母要做出适当的回应。他们不要反应过度,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压力和心理负担,也不要过分淡化。好像是和自己无关的事情。

标题:(教育问答)注意!“熊孩子”的养成,可能就因为你的这句话!

地址:http://www.dytyjr.com/new/60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