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调查显示,超过70%的孩子在与父母沟通时选择报告好消息而不是坏消息,这听起来像是一件高尚的好事。

不是。

大多数人选择报道好消息而不是坏消息。

记得小学一年级的第一天,我的一个老师第一眼看到我的时候,莫名其妙的给了我一个白眼。第二天,我交的作业不见了。老师说我没写作业,他想惩罚我。我当时就委屈了。下课后,我主动走到讲台上,向老师解释我真的做了作业。但是老师控制不住自己。他根本不听我的,所以把我逼得很紧。我从一个很高的平台掉到教室门口。我哭着爬了起来,对于一个六岁的小女孩来说,莫名其妙的委屈。但是回到家,我没有告诉父母这件事,因为我知道他们会相信老师的话,再次批评我。

(教育问答)我们为什么会更喜欢对父母“报喜不报忧”?!

所以孩子选择报喜不报忧,有时候并不是真的出于对父母的爱,相反,是恐惧。

【/h/】我爱人曾经描述过这样的经历:初中时被老师用棍子打,后背青一块紫一块的。而且,老师打他的时候也冤枉了他。他在做好事,但被老师误解了。即便如此,他也没有告诉父母,而是趴着静静地睡了好几天。

我问他为什么不告诉父母去找老师。他说不可能。家长的第一反应会是“一定是你自己的问题,不然老师怎么会打你而不是打别人!”

【/h/】你看,我们之所以选择自己把伤心的事情隐藏起来,其实是通过长期的经历发展出来的一种本能的自我保护的心理机制,以避免来自父母的二次伤害。

这也是很多孩子在被校园欺凌或侵犯后选择沉默的原因。有时候他们不仅受到威胁,还害怕说出来。更重要的原因可能来自于对父母的不信任或者害怕父母说更伤人的话!

【/h/】有个妈妈咨询我,说她孩子很弱,在学校总被欺负,回家也没说什么。有一次她被祖母撞了,她回来问,他只听了诺诺的建议。我跟这位母亲分析原因的时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知道孩子被欺负后,父亲总是说:“你是废物,他打你,你为什么不打他!”这对于孩子来说不是一颗坚强的心,是更大的伤害。

(教育问答)我们为什么会更喜欢对父母“报喜不报忧”?!

很多时候,孩子害怕的不是父母的担忧,而是父母担忧之后的后果。

【/h/】我的很多咨询师在分析自己抑郁的原因时,都会说一句话:内心的苦闷和痛苦无处倾诉,不能告诉朋友,感觉说不出来;不能因为对方不理解,不关心,就告诉老公;我不能告诉父母,因为我怕父母担心。他们担心没完没了的唠叨,患得患失,后知后觉,各种形式的推理,却往往得不到自己需要的唯一理解和接受。

(教育问答)我们为什么会更喜欢对父母“报喜不报忧”?!

我们的教育环境教会了我们从小就要懂事。我们应该为父母争取面子,不要给他们添麻烦,免得他们担心。

我认识的一个阿姨表达了这个观点。她曾夸口说“我儿子即使向父母求助也会觉得亏欠和尴尬。”

在她的意识里,这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孝顺。

但是我们自己内心的情绪是流动的。如果它们不从这里流出,就会从那里产生。

比如一个出身非常不好的家庭,童年经历非常不好的人,很可能在婚姻中过度寻求补偿。

【/h/】比如一个人如果没有被父母温柔的接纳和爱,被父母压抑和克制,那么她很可能在婚姻中表达自己的力量和控制欲。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被理解,被看见,被关注。如果她对以前的生活经历不满意,她会在婚姻中一次又一次地再现类似的情况,并在这样的情况下寻求修复和重建。比如很多“好女孩”在婚姻中会表现出特殊的“行为”,其实是在不断寻求无条件的接纳和包容,来弥补她前生的“有条件的爱”。

(教育问答)我们为什么会更喜欢对父母“报喜不报忧”?!

【/h/】和每一个咨询师聊天的时候,脑子都会高速运转,全力以赴思考问题,抓住有价值的信息。举个例子,我曾经和一个婚姻有问题的来访者聊过她妈妈。她说有时候想跟妈妈说一下自己的困惑,但是又怕妈妈担心,怕自己承受不了压力。而且我带着两个孩子回娘家也很不方便。我的孩子总是在半夜哭。

(教育问答)我们为什么会更喜欢对父母“报喜不报忧”?!

这时我突然有一种感觉,咨询师怕打扰他妈妈。我觉得给我妈带来麻烦是一件很内疚很自责的事情。哪怕只有孩子哭,也会影响妈妈,打扰她。

【/h/】我问她有没有这样的感觉,她好像从梦中惊醒。她说:“嗯,和我妈在一起的时候,我很压抑。我对母亲的感情非常复杂。和她在一起的时候,我做不到自己。跟婆婆在一起的时候最好放松点。”

【/h/】在后来的交流中,我了解到来访者的母亲是单身母亲,她总是很难给孩子灌输一种她很苦很难的观念。我已经很努力了,不要让我迷茫。所以,孩子从小就要学会懂事,学会察言观色。尽量自己处理和解决问题,不打扰妈妈尽量不说话。在她的意识里,对母亲来说是很难的。让她伤心担心是不孝也是不合适的。更像是指责她无能。她承受不了这么大的压力。

(教育问答)我们为什么会更喜欢对父母“报喜不报忧”?!

【/h/】还有一个顾问是单亲妈妈。离婚一年了,父母还是不知道。她带着自己年幼的孩子,孩子的父亲依然不交抚养费,生活更加艰难。

我问她为什么不告诉父母这件事。她说怕父母年纪大了受不了,再说也帮不了她。

【/h/】这其实是表面的意思,更深层的意思是怕父母对自己失望,怕父母的脆弱带来更多的烦恼。

【/h/】在和另一位咨询师交流的时候,她也提到了这一点,就是喜欢自己承担和消化问题,因为过去的经历和创伤告诉她,和父母说话无异于自找麻烦。父母比自己更感性。当他们遇到问题时,除了抱怨和责备,他们不会采取任何行动来接受自己的情绪。都说家是一个人的避风港,但是自己的家是避不了风的,可是每次外面下雨,家里就下大雨。比如,当她向母亲倾诉对婚姻的不满时,母亲的第一反应是:“这是你的选择。我当初没同意,你没听我说吗?”几次后,她不再愿意和父母交流和交谈。

(教育问答)我们为什么会更喜欢对父母“报喜不报忧”?!

这其实是很多问题的根源。孩子不想和父母说话,但又承受不了责备和内疚,不能被父母接受和理解。

就像很多青春期孩子的父母抱怨一样,为什么孩子把心事放在心里,不喜欢告诉父母?其实孩子并不爱把它放在心里,只是知道说出来不会被理解。关键是不仅不会得到肯定和认可,还会招致鄙视和嘲讽。

当我们说“好东西”的时候,得到的是积极的回应:你能做到,你有能力,你受欢迎,你得到认可。

当我们说“坏事”的时候,我们得到的是更令人沮丧的回应:你有多蠢,你怎么能这么做?你应该这么做。拜托,只是一件小事。

【/h/】一位在婚姻中遭遇失败的心理咨询师说,经历了那么多痛苦之后,她想在妈妈怀里哭,因为她的记忆从来没有在妈妈怀里撒过娇,但是面对妈妈的时候,她只是默默流泪,不能让自己去妈妈怀里。她觉得妈妈好奇怪,好遥远。她给不了自己需要的力量和信心。因为从小到大,妈妈从来没有给过她安慰,妈妈对她的最大肯定就是“乖,肯学习,不惹事”。

(教育问答)我们为什么会更喜欢对父母“报喜不报忧”?!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只想告诉父母好的事情,却不想告诉他们悲伤。准确的说,它只表达了符合父母期望的事情,只能选择承担那些“不符合期望”的事情。事实上,我们害怕的不仅仅是让他们担心,而是收获失望和责备。

父母给孩子的支持是别人无法替代的。从咨询经验可以得出结论,只要孩子能得到父母的充分的爱和鼓励,就总能拥有一颗坚强的心,能够支撑孩子走出人生的阴霾和低谷。

所以,考验孩子心灵的是父母的心理状态。你可以接受快乐的事情,也可以包容遗憾和不完美。同时,你有足够的安全感和信心,避免患得患失。

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没有心理压力的情况下,与父母分享生活中的所有情绪和状态,无论是好是坏,开心还是生气,也不会担心失去爱情或被指责,更不会担心自己的自信会压垮父母。被这样自信的爱包围的孩子,自然会有自信的铠甲!

(教育问答)我们为什么会更喜欢对父母“报喜不报忧”?!

所以报喜不报忧不是真正的美德,而是无奈的选择。愿我们都有报喜的能力和报忧的信心。同时也能真正从内心强大起来,成为无话不谈的孩子的父母和朋友。

【/h/】希望我们的孩子想说话需要帮助的时候能先想到父母,想到父母不要气馁。

无论是孩子还是父母,都能得到并给予他们完全的理解和接纳,这是生活中无比强大的力量!如果遗憾的是没有得到父母的爱,那么可以选择让孩子得到。

标题:(教育问答)我们为什么会更喜欢对父母“报喜不报忧”?!

地址:http://www.dytyjr.com/new/43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