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学前教育工作有几年了,遇到过各种各样的孩子。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些个人经历,也是我作为一个80后妈妈的反思。

开学第一天,家长告诉老师不要给孩子任何零食,包括任何馒头和蛋糕。除了指定的配方奶(国外亲友邮寄的奶粉)和水,零食中经常出现的食物,如酸奶和豆浆,不应该给孩子。

问原因。父母认为都不健康,对孩子不好。他们家从小到大从来没有在外面给过孩子任何食物,所以老师一定要杜绝给孩子吃这样的食物。

【/h/】孩子B的开学第一天是奶奶带的,奶奶和孩子手牵手,嘴里叼着棒棒糖,书包里放着一堆零食,随时可以享用,给奶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h/】说到这里,作为一个孩子的母亲,我其实可以理解,孩子A的父母并不像他们的父母那样偏激,但是出于对国内食品安全的关注和我们这一代人对科学喂养的认知,我对孩子吃的食物也有很多要求。

【/h/】是孩子B,所以我这么小就很担心吃棒棒糖和零食,虽然我觉得吃棒棒糖的奶奶很可爱。

让我们言归正传。入学后呢?

孩子B很快融入集体,和所有的孩子混在一起,在学校里享受每一天。她的“零食外交”政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她很会喂食,几乎什么都吃。

【/h/】孩子A对其他孩子带来的任何食物都非常贪吃,尤其是期待已久的零食,会从其他孩子手里抢过来,然后狼吞虎咽,吃得令人惊叹。

【/h/】另外,孩子A最大的问题就是不懂得和其他孩子相处。他不能正常融入集体。当其他孩子靠近他时,他习惯于粗鲁地拒绝。当所有的孩子都不和他玩的时候,他就开始各种恶作剧来吸引别人的注意力。最后就是恶性循环,除了b,他和所有的孩子都相处不好.

(教育问答)为什么说吃“零食”的孩子更容易快乐?!

【/h/】孩子B是唯一一个能和孩子A相处融洽,不介意偶尔粗鲁行为的人。

举了两个更极端的例子,但也是经过多年观察发现的——吃零食的孩子更快乐,更宽容;相反,“健康”的孩子吃得越多,越不开心,越不宽容。

包容度好的孩子自然更容易交到朋友,包容度差的孩子交朋友的可能性更小。这肯定与很多家长的长期教育和理解相悖。

那么食物和孩子的性格有什么关系呢?

经过仔细研究,我认为原因如下:

1。得不到的东西越多,就越容易变成执念。

在成年人身上,这种心理需求非常容易理解。其实在年幼的孩子身上,这一点就更重要了,因为任何在幼年时期的极端心理不满,都会在这个孩子身上留下印记,和他在一起一辈子。

孩子A非常嫉妒别人的食物,因为他吃不下。对他来说太难拥有了;

他是从别的孩子那里粗暴地得到的。一定是因为他没能以正常的方式得到,所以不再考虑交流,直接使用;

他吃的很神奇,因为怕大人发现了会剥夺他的食物,所以很急。

每个孩子的行为背后都有一个原因。如果家长能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就能理解。

2。父母对食物的态度反映了他们内心对外部事物的态度,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性格。

孩子A的父母对外界的态度归结起来就是挑剔、拒绝、不信任。这一点在后来老师与家长沟通时再次得到了证实,孩子很容易模仿和学习家长。

有一种食物从来没吃过,不同的孩子反应不一样。

a很乐意尝试——“我从来没吃过。”“我想试试。”

b小心,先观察,别人吃的时候再试试

c害怕-“妈妈不让我吃”“我没吃,我害怕”

d直接拒绝——“不吃”和“不吃”

孩子对食物的态度最终会体现在他们接受外界其他新事物的能力上。

【/h/】试着回忆一下孩子A对新同学的态度,首先是拒绝和排斥,但是群居动物的天性让他不得不通过其他方式寻求存在感。

3。长期单一饮食的孩子将不再对“新食物”感兴趣。

食物满足本质上也是精神满足。孩子是通过口腔认识世界的,成年人只看到“吃”的外在表现,而本质是孩子的内心在驱使他去探索新事物,通过口腔去认识和理解。

一个长期不满足于食物探索的孩子,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不再有探索的欲望。

【/h/】夸张地说,孩子食谱的大小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他内心世界的大小。食谱越简单,孩子就越有可能在狭小的世界里固执己见。和自闭症儿童一样,他们的食物清单总是固定的。

饮食越丰富,孩子尝试新事物越勇敢,包容度越大,他的世界就越大。

像a这样的孩子在父母创造的保护环境中可能不会接触到那些食物,但没有人能长期生活在真正的空环境中,他们迟早会接触并融入集体。

【/h/】在集体环境中,看到别人可以尝试的东西,自己却做不到,内心一定是迷茫和不满的。此时的他不仅“吃”了,还有太多复杂的心理需求在驱使着他,而得不到满足的痛苦却总是被父母以“健康”为由忽略掉,这对幼儿的精神成长是极大的伤害。

(教育问答)为什么说吃“零食”的孩子更容易快乐?!

【/h/】成年人坚持健康是理性的,也是教条的,尤其是中国父母过于重视孩子的身体健康而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这种爱满足的是父母的内心需求,而不是孩子。

说到吃饭,很多家长都会质疑作者。孩子们想吃什么你不给吗?就算我家孩子不吃零食,食谱也不一样!孩子挑食怎么办?糖对牙齿不好,但是孩子爱吃糖怎么办?零食影响晚餐,怎么办?等等。

【/h/】需要明确的是,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分享和反思,尤其是对于80后和90后被互联网普及和科学洗脑的父母,对零食的态度不要太偏激。

就如何具体实施提出了一些建议:

1。不要拒绝儿童食品,除非对健康有严重危害。

【/h/】我们从小就被教育不要挑食,但对于我们这一代80后、90后的妈妈来说,基本上都是科学喂养的支持者。其实他们远比我们父母挑剔,要求更多,无形中给孩子挑了很多吃的。

面对新的食物,你可以观察孩子的做法,努力鼓励和支持孩子尝试。对于特殊食物,家长可以提前设定“度”。

2。设置“度”。

像糖果、糕点、冰淇淋或者其他家长比较关心的零食,在给孩子之前先定好“度”。

例如,你可以一天吃一颗糖。这个学位是父母可以接受的底线。底线一旦确定,父母就应该让孩子享受底线上的自由。重要的是注意不要让孩子带着焦虑去尝试,这是孩子能感受到的。

吃糖是很多孩子的执念,也是因为父母不给孩子糖。

有家长来找我咨询,试图设定“度”。她定的规矩是一天3糖,但虽然规矩是她定的,但每次孩子吃糖,她还是很焦虑,担心蛀牙等很多问题,孩子能敏锐地感受到妈妈的不情愿。

所以孩子“懂事”不是在妈妈面前吃,而是偷偷吃,而且因为是偷偷吃,总觉得自己吃不饱,吃完了还想吃。

3。如何不焦虑?

【/h/】设定度数时,要考虑可能的价格。我们总是想得到它,但很容易忘记我们得到的一切都要付出代价。

吃糖可以给孩子带来快乐和满足,但确实会导致蛀牙;

不吃糖的孩子患蛀牙的风险小很多,但是不开心,不满足。

内心满足和蛀牙风险哪个更重要?你想清楚了,父母就不那么着急了。

【/h/】虽然我在这里反复强调,孩子内心的满足感很重要,可以影响他的一生,但是对于有些父母来说,蛀牙可能会让他们更加焦虑,所以每个父母的“度”是不一样的。

【/h/】只是希望家长通过全文多关注这一点,不要觉得糖不好,拒绝就好。

【/h/】比如晚上不能一天吃三颗糖,每天勤刷牙?

标题:(教育问答)为什么说吃“零食”的孩子更容易快乐?!

地址:http://www.dytyjr.com/new/43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