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很多家庭的父母都觉得不太了解自己的孩子,好像他们之间有代沟。其实如果你连这个都没做过,你确定你真的了解孩子吗?

小D的幼儿园马上要放寒假了,这周是家长会。这里的家长会和我们小时候不一样。而不是全班,家长和老师分开举办。每个家庭都有一个小时的时间回顾孩子过去半年的发展,然后一起制定下一步的发展目标。

【/h/】刚参加完会,幼儿园的负责人说了一句让我感动的话。“作为老师和家长,我们要时刻扪心自问,我们见过孩子吗?我们真的看到了吗?我们懂了吗?每天和孩子互动的时候,我们也需要时刻提醒自己,我们希望孩子看到什么,记住什么?”

(教育问答)如果连这件事都没做,你确定自己真的懂孩子吗?

小D,一个幼儿园,在纽约很受欢迎。她的一个同学的父母曾经说过“我当时收到了儿子的录取通知书,进了常春藤大学比自己还激动”。虽然有一点美国式的夸张,但是受欢迎程度是显而易见的。

【/h/】小D开学不久,有一次和她幼儿园招生办的老师聊天,问了这个问题。你当时为什么接受我们?老师说了很多理由,其中我印象特别深刻。她说,我们要找的是真正愿意把自己的想法给孩子,真正理解孩子的父母。

【/h/】结合导演这次说的话,我想再跟大家说说真正“看”孩子是什么感觉。

我们都非常爱孩子。每天,我们花时间做计划,买新玩具,上早课,去美术馆,计划亲子旅行。我们一直想让孩子的生活丰富多彩,希望让孩子看到更多,知道更多。所以我们一直很忙,也尽量抽出时间来进行高质量的陪伴,因为我们认为这是我们力所能及的给孩子最好的。

(教育问答)如果连这件事都没做,你确定自己真的懂孩子吗?

但是如果我问你,你最后一次安静地观察孩子是什么时候?很多人可能不记得了。记忆中的片段可能是带孩子去博物馆,让孩子看恐龙,但他好像不感兴趣;带孩子去动物园,让他们摆姿势和动物拍照。手机里有上千张照片,但是孩子们当时看到的,他们感兴趣的,也许我们都模糊了。

(教育问答)如果连这件事都没做,你确定自己真的懂孩子吗?

我们似乎还有很多不理解。为什么他最近总是哭?为什么他突然喜欢把吃饭用的碗放在头上?为什么他经常半夜醒来?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为什么”?

【/h/】原因是我们每天都在忙着看孩子,但也许我们已经很久没有真正“看过”孩子了。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两个观察孩子的原则和一个方法。

原则1:区分事实和观点

说到观察,很多家长第一反应都会说,我有观察,比如下面两个:

女儿玩的时候,我会坐在旁边观察,发现她特别好奇。

我经常看到我的儿子在早教课上如何与其他孩子互动。我觉得儿子比较敏感内向,从来不会主动去争取自己想玩的玩具。

当一个人说“我觉得今天很冷”,另一个人马上反驳道:“今天才15度。不冷。”如果能讲清楚第一个人说的是自己的观点,就可以省去这种不必要的争论。每个人的观点可以不同。

鸡汤通常的套路是把一个观点包装成一个事实。比如“比尔盖茨大学没毕业却创造了惊人的财富,但高等教育没那么重要”。前半句是事实,后半句是观点。很多人倾向于把整句话当成事实,因为不了解事实。

观察孩子,首先要区分“事实”和“意见”是第一原则。要真正理解孩子,首先要保证我们观察到的是事实。就像上面两位妈妈分享的例子,其实她们根本没有“看到”孩子,只是在用自己的主观意识“给孩子贴标签”。

区分“事实”和“观点”是美国从学龄前就要进行的教育,但是我们往往忘记了从很小的时候就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育。这时候可以用一些小技巧来提醒自己。

事实:你可以从“我看见了”和“我听见了”这样的词开始;

观点:可以从“我觉得”、“我感觉”、“我感觉”这样的词开始。

原则2:记录并找到规律

小D的认知老师和我分享了一个故事。一所公立幼儿园里有个“问题”男孩,她曾经是幼儿园的园长。她的班主任说他每天都和别的孩子打架。这似乎是事实,“天天”和“打架”。听起来问题真的很严重。当时小D的认知老师让年轻的班主任把男孩的行为记日记,记录他每天的打架情况。

(教育问答)如果连这件事都没做,你确定自己真的懂孩子吗?

一周后,这位年轻的老师自己发现了这个问题。她的日记上写着:“周一,杰森和阿曼达为托马斯玩具打架”;周二,杰森打了埃文,因为埃文想和他一起玩托马斯玩具。周三周四周五,同样的关键词“托马斯玩具”出现。老师意识到问题出在哪里。后来,她买了两套托马斯玩具,从此以后再也没有打过架。

(教育问答)如果连这件事都没做,你确定自己真的懂孩子吗?

这也是我们父母经常犯的错误。我们经常高估自己的记忆力,这导致我们简化观察。“孩子不爱吃”“孩子不招呼别人”确实是观察,但这样的观察并不到位,我们也无法从这样的观察中找到真知灼见。

所以,好记性不如烂文笔。当你想了解孩子的一些情况时,不妨详细记录下这些观察结果。很多时候,我们会很惊讶。从这些详细的观察中,我们可以找到解决办法。

abc记录方法

【/h/】接下来说记录的方法,也是记录事实,但是记录的质量会直接影响我们观察的有用性。在这里分享一下小D的一位认知老师告诉我的abc原理,这是美国幼儿园老师在培训期间的知识。

a(先行词):在此之前发生了什么?

b(行为):那个孩子当时在干什么?

c(共识):结果如何?

举个例子帮助你理解。

总记录:嘟嘟每天吃饭的时候都喜欢把牛奶洒在地上。

abc记录:嘟嘟每天吃饭的时候都喜欢把牛奶洒在地上。每当这种情况发生时,他的妈妈、爷爷和奶奶都会过来。爷爷会拿起瓶子,妈妈和奶奶会认真的告诉他不能。然而嘟嘟好像挺开心的,让全家人都很无奈。

看到这里,很多朋友可能会问,我们应该观察什么?大运动达标吗?你和其他人交流过吗?或者说小孩子怎么玩玩具?

其实这样问问题,是误解了“看见”孩子的真正含义。养孩子不是对照各种任务清单去检查,不是去观察,而是去完成任务。只有我们对这个小生命有了足够的尊重和好奇心,才能有观察的意识,有了正确的观察方法,才能真正的“看到”孩子。

(教育问答)如果连这件事都没做,你确定自己真的懂孩子吗?

真正理解孩子的父母,不仅要看到外在的里程碑、标准、成就,还要通过表象看到背后的洞见,通过外在看到孩子的内心。

【/h/】对于我来说,亲密关系最好的诠释就是电影《阿凡达》里的那句“我看见你了”,没有文字,没有眼神,没有联系,一切都是“我理解你”。

我希望我们都能以这种方式与我们的孩子交流,并说,我看见你了!

标题:(教育问答)如果连这件事都没做,你确定自己真的懂孩子吗?

地址:http://www.dytyjr.com/new/33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