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经常听到马妈抱怨,想把规矩告诉孩子,但不管说多少遍,奖惩都是用的,孩子最多改两天,很快就恢复原状,继续走自己的路。一方面父母好生气,另一方面孩子觉得委屈。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位母亲在引导孩子培养规则意识方面的错误和经验。我们的最终目的不是让他们听话,因为总有一天他会挣脱束缚,独自面对这个世界。只有帮助他们培养责任感和自律精神,这样的规则才能真正有意义。

(教育问答)无法与孩子讲规则?你平时是如何做的?

当我第一次向我的孩子介绍规则意识时,我犯了一个错误。

【/h/】当时约书亚三岁多,我给他介绍ipad。我也想让我的孩子接触一些新的学习模式,我也可以引入一些自我管理渗透。最简单的就是时间管理。

当时我和约书亚约定一次只能玩10分钟,时间到了就要把我的ipad还回去。

但是每次收到ipad,都是时候看对方打架了。显然当时的孩子根本不愿意给我ipad。每次他们问我:“妈妈,我可以再玩一会儿吗?”

一开始我总是跟他说:“我知道你很难过,但是我们给ipad的时候约好了10分钟,时间到了就要把ipad收起来。”

每次我告诉约书亚,我的孩子都不愿意给我ipad。

如果约书亚心情不好,我会让他冷静下来,告诉他:“我知道把ipad收起来会让你难过。你可以哭一会儿,我就留在这里陪你。”

这样过了一段时间,我以为彼此之间已经建立起了规则意识,但是有一天,专注于游戏的约书亚却因为我“温柔坚定”的说辞而泪流满面。

他哭着问我:“妈妈,你知道我只需要最后一步,所以我来对付这场比赛。为什么你看不到我在做什么?我知道是时候了,但你为什么不能让我再玩一会儿呢?我很不开心!”

【/h/】那一刻,我看到了之前一直妥协的孩子们的反抗,那种反抗深深的打动了我的心。

【/h/】我不禁扪心自问,从什么时候起,规则就成了孩子的枷锁,成了我评价孩子行为的契约,以至于我连孩子在做什么或试图做什么都没看到?

【/h/】还有从什么时候开始,孩子加班后还想多玩几分钟,成了“不可饶恕的罪行”?这种“延迟请求”在约定时间后对我来说是不是一种不可接受的“违约”?

那一刻,我意识到自己处于一种无意识的“控制”状态。规则和惯例成了我控制和约束孩子行为的“武器”。

不平等条约为控制创造了条件

我们常说“没有规则就没有方圆”,规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是和孩子的争论提醒我,我在制定规则时犯了“不平等条约”的错误,但我自己都不知道。

什么是不平等条约?意思是在制定规则之前,合同双方是不平等的。

【/h/】一个三岁的孩子怎么知道10分钟有多长,为什么看ipad一定要遵循这个规律,连讨论和多赢的机会都没有?

【/h/】表面上孩子违反了我的条约,但实际上我制定规则的时候,从头到尾从来没有问过孩子“你知道10分钟有多长吗?”或者“你觉得我们能同意多久?”

【/h/】我希望孩子最终能实现自我管理,但对我来说,我至少应该问问孩子的自我管理状况和期望吗?

【/h/】我在订立单向契约的时候,却以大人的道德,认定孩子不守规矩,让孩子觉得委屈、接受、不安,那么这也是一种“人为的控制”。

不平等条约往往存在于

在权力悬殊的关系中

你熟悉这些情况吗?

【/h/】你老公因为不合适而限制你和异性走得太近,但是他一点都不避嫌?

【/h/】你让孩子不要挑食,给什么吃什么,你却不吃这个不吃那个?

老人让孩子在家轻声细语,不要大惊小怪,可是说话的时候声音总是像打雷一样?

为什么遵守规则的人永远是弱者,而强者可以随意改变规则?

不平等条约也存在于我们和自己签订的合同中。

【/h/】你回顾一下自己在2017年初制定的计划,以及2017年底的执行情况。

实施了多少健身计划?我同意看阅读清单,完成了多少?

有多少人不停的给自己制定规则,然后推翻,然后坦诚的告诉身边的人:

“唉,我就是有拖延症。”

“唉,我知道这样不好,但是没办法。”

“唉,不知道为什么时间一眨眼就过去了。”

活了几十年,我们还在规则与自由、目标与变数之间打转。怎么能用单向契约把这些当成孩子必须遵守的“规则”?

不是所有的选择都被尊重,也不是所有的交流都是双向的。

真正的规则意识和一致

应该如何实施?

认识到这一点对我来说很重要。在接下来的一年左右的时间里,我带着孩子走了很长的路,帮助我的两个孩子成为自己规则的制定者和责任的承担者。

步骤1:

让儿童参与规则制定过程

【/h/】如果制定规则的前提是每个家庭的具体情况,那么在家庭会议上讨论拟定整个家庭的规则,其实就是我们制定规则的第一步。

避免不平等条约的关键是让合同经得起推敲。这包括对不同场合和所有人的考虑。孩子们需要理解为他们制定规则意味着什么,他们能走多远。

【/h/】我也会问孩子:“你觉得看ipad多久合适?”“你认为我们应该预约什么时候睡觉?”

刚开始孩子对时间没有概念,会用孩子般的语言对我说“我想看ipad 100分钟”“我想明天早上8点睡觉”“我今天5点睡觉(我们讨论的时候已经是晚上7点了)”。

【/h/】这个时候我会用很多方法让孩子知道10分钟有多长,10分钟有多灵活。

当初沙漏是用来帮助孩子认识时间的,从10秒沙漏到30秒到15分钟。然后用ipad的自动倒计时提醒,教孩子自己设置倒计时。

孩子也问过“为什么一定要看限定时间的ipad?”?

【/h/】我会拿一本大课本,去图书馆借一本绘本,花点时间,跟孩子认真讲解什么是用眼习惯,什么是合理距离。比如从眼瞳远视到近视的原因,不合理坐姿对身体的危害等等。

教育还包括提前与孩子讨论规则的合理性,这种合理性不是对孩子的单向限制,而是我们能够理解和接受的具体方案。

步骤2:

帮助孩子执行规则,并在执行时将规则内化

我和孩子制定的规则,往往都是约定俗成,翻译成可执行的句子。

例如,在我们的“亲子会议”之后,最终规则如下:

ipad规则

-每天上学一次,每次15分钟;节假日每天两次,每次15分钟。

-使用ipad时请坐直。

-自行设定15分钟倒计时。

-自己拿ipad,用完后放回充电位置。

翻译成具体的行为后,你会发现孩子可以读懂整个ipad游戏时间的全部规则。至于什么时候做,在里面玩什么,流程是孩子拟定的。

执行规则时,人人平等。

比如我和孩子“坐直”的时候,孩子就会过来问我:

“妈妈,为什么我们读书要坐下来,爸爸为什么要躺在床上看书?”

我也会鼓励孩子说:“我觉得你可以提醒爸爸注意坐姿要端正。”

有时候“不平等条约”的界限很微妙,成年人可能会认为这些无关紧要,但其实孩子是可以看出来的。

执行规则时,不要忘记加强自觉遵守规则的行为。这里非常重要的核心点是“主动注意”,意思是孩子遵守规则的行为要随时发现,及时确认。

【/h/】我的孩子已经坐了3分钟了,我鼓励他说:“约书亚,你想玩ipad的时候保持标准坐姿挺好的。你保护你的眼睛和身体。”

eric把ipad拿到充电器前,给它充电。我也会对他说:“你玩了ipad就可以充电了。我觉得ipad肯定很开心。谢谢你让它不至于挨饿。”

众所周知,保护一段感情,往往是彼此亲密相处、互相沟通的回忆。在亲子关系中,积极关注有规律的行为,也能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充分尊重、信任和顺畅沟通。

【/h/】渗透法则一年多了。我真的能看到孩子的变化,他们会有意识的告诉我“妈妈,这样坐着不对吧?”“这样看书对我眼睛有好处吧?”。

意识到规则对自己的积极影响就是规则的内化。

步骤3:

当出现违约时,也有必要灵活处理

第一步和第二步完成。其实孩子有很强的规则意识,有执行规则的氛围基础。所以,第三步是发现孩子有不恰当的行为,我们也需要变通。

规则渗透是一个漫长的旅程,因为它会被反复打破。

我前面说过,我们成年人不可能完全自律,可以认真执行每一个协议。除此之外,孩子还需要不断地“自我修养”才能最终理解规则的意义和作用。

所以,当孩子违反约定时,我们首先要保持“积极的关注”,这可以帮助我们避免陷入成年人的单向思维,忽略孩子的真实感受。

有时候,孩子的想法和要求很直白,但并不是故意毁约。比如我开头提到的约书亚,他真的不想遵守规则。他是站起来的孩子吗?不,他只是有很多不明白不理解的东西。

这个时候,如果能一直保持一种理解、尊重、温柔的态度,事情就变得好办多了。

如果不管我们怎么沟通规则,孩子们还是无动于衷,怎么办?即使发生这样的行为,也要避免谈论条件,威胁或者惩罚孩子。您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1。清晰的说明

让我们反思一下我们的指令是否能被孩子完全理解。比如有时候孩子玩的很开心,可能是没认真听,放心。所以其实我们尽量让说明越来越清晰,甚至辅助一些肢体动作来解释。

【/h/】比如像催孩子回家,不如说“今天户外活动结束了,哥哥和弟弟把平衡车放好,我们要回家了”,或者干脆带着孩子提着车回家。

2。测量难度

【/h/】有时候粗略评估后发现,孩子不能遵守规则的原因是规则本身不合理。比如对孩子完成的要求是不现实的,但不能违背约定,可以采用“衡量难度”的方法。

【/h/】比如我们和孩子约定好要把衣服都穿上,发现孩子的熟练度不够,今天的系带鞋对孩子的挑战太大,就给孩子换了一双踏板,降低难度。

3。持续关注

【/h/】每次和孩子一起调整自己的行为,别忘了“主动注意”。如果发现孩子做了调整,或者遵守了约定,认真执行了规则,此时要记得给予肯定和鼓励,积极强化。

第四步:必要时,让孩子自然承担后果。

【/h/】当你发现孩子不懂指令,难以执行指令,或者不听话时,要明确告诉孩子底线,强调可能的自然结果。

【/h/】比如我晚上带着弟弟和弟弟去小区里出院一次,他们都忘了玩,约定时间过后就不想回家了。晚餐马上就要开始了。这个时候我会告诉他们底线是什么,如果继续混日子会有什么后果:

”奶奶打电话说还有五分钟吃饭(提醒),不回去就错过吃饭时间(指出底线)。我可以在这里等你开着车一起回家。不过,你得快点。如果回去太晚,今天最好吃的红烧鱼可能只有鱼骨(继续流连的自然结果)。”

还有,关于孩子最容易睡懒觉的问题,试着用这个逻辑和孩子沟通:

“已经八点半了。我们同意上床睡觉(即时规则)。现在想关灯讲睡前故事(指出底线,或者设置闹钟提醒)。如果来的太晚,今天的睡前故事可能就结束了(晚睡的自然结果)。”

【/h/】说这些话的时候,我会让自己和孩子一样高,看着孩子的眼睛,冷静自然的把自己选择的底线和结果说清楚。看着孩子的眼睛让整个谈话更加平等和坦率。

【/h/】并把选择权还给了孩子,但也坚定地表明了我们的规则和底线,比如“吃饭时间不变”“晚上睡觉时间不变”,更明确的是不执行协议的后果不执行。比如孩子睡得太晚,整个家庭的客厅和房间也关了灯,睡前故事也就结束了,除了孩子,整个家庭都已经回到房间,在床上休息了。

(教育问答)无法与孩子讲规则?你平时是如何做的?

执行规则,要积极去做,但沟通的过程也要充分,让孩子把所谓的原则变成一个具体的可执行的方向,才能真正达到全家人互相监督,引导规则内化的初心。

我们可能习惯了“罗宾”模式,认为自己可以成为孩子的挡箭牌和防撞栏。我们为孩子评估规则,制定我们认为合适的规则,从而保护孩子,避免其他可能的伤害。

我们希望在做任何事情之前,能告诉孩子玩什么,学什么,做什么活动,尽量帮助孩子明确规则和目标,让孩子塑造更完美的人格。

但是在做这些事情之前,我们忘记了沟通一定是双向的才有基础,契约一定是平等的承担责任。一定要避免把规则变成控制,但是自以为是的善良变成了过度规划。

总是活在控制和被动执行中的孩子,最终会成为断翅的天使。

【/h/】利用这些小场景、工具、机会,正是我们教养中的灵活性。本质上,我们抚养孩子是希望他能控制自己的生活,不是放养或控制,而是希望他有自己的判断、追求和自制力。

标题:(教育问答)无法与孩子讲规则?你平时是如何做的?

地址:http://www.dytyjr.com/new/7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