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h/】一个女生,一直被抑郁症困扰,对什么都感觉不到神清气爽,不愿意上班甚至不愿意出门,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对生活毫无兴趣。

心理咨询师认真听了她的故事,并严肃地问了她一个问题:

“你说你被抑郁症压垮了,无法自拔。然而,每周一次,你梳洗一番,试着走出家门,穿过半个城市,坐在我面前。

【/h/】我很想知道,是什么力量让你克服抑郁,坚持下去?"

女孩突然愣住了。

【/h/】答案显而易见,但她从来没想过:这是她自己的力量!

【/h/】虽然觉得自己没用,不开心,但是内心深处,还是不想放弃自己,还是想把自己从感情的泥潭里拉出来。原来自己还有力气!

这个问题就像一个火花,勾起了她内心的力量感。虽然这么弱,但是转折发生了。

这个故事触动了我。

也是从这个故事中,我逐渐明白了什么是倾听。

2

以前我觉得自己很会听。

在对话中,我更习惯扮演倾听者的角色。

我有很好的耐心和热情去帮助对方解决问题。我也学会了倾听的礼仪技巧:微微前倾,专注于眉毛和鼻尖之间的三角形,不时做出反应...

【/h/】直到进入心理学领域,我才发现我所谓的听力技巧只是表面的,远远没有触及到听力的本质。

真正的倾听不仅是身体的接近,也是心灵的接近。

一个很好的朋友在感情上遇到了麻烦。

【/h/】我以为能看清楚问题出在哪里,就分手了,给她分析了一下。为什么错了,应该怎么办,往往一个电话就持续了一两个小时。朋友点头说:“嗯,你说的有道理。我明白了。”。

但是没过多久,她苦恼地问:你觉得我该怎么办?

【/h/】那么多次,我都很失落:痛苦地聊了很久,然后又回到了原点。

【/h/】现在想起来,我的听力里全是建议和判断,我拼命想把我认为正确的东西灌输到她脑子里,让她开始明白——这么简单的道理,她怎么可能不明白?

但是我错了。

不是听,是判断,是灌输。

我并没有真的“看见”她——为什么她不明白这么简单的道理?这就是问题所在。她一定有她的想法,她的思维方式,她的犹豫,她的软弱。

我是用心听她的故事,而不是用心。

3

听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我们习惯于用理性的头脑倾听。听的时候脑子高速运转,忙着计算、分析、评估、解决问题。

正如台湾心理咨询师周志坚博士所说,真正的倾听需要一种简单,一种单纯。我们必须“把自己变成五岁的孩子”,带着一颗“纯洁的心”进入生活,这是情感的、精神的、直觉的。

真正的倾听并不依赖于理智的头脑,而是需要一种生活的输入来解读对方的生活故事,“只有生活才能到达另一个人的生活”。

那么,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真的“听到”孩子们在说什么了吗?

孩子兴奋地跑过来:“妈妈,你看这小石头多漂亮,我刚发现的!”

“看看你,你浑身是土。看这只脏手。回头回家洗手!”

孩子靠在床上:“妈妈,我今天不想去上学。”

“那不行,只要不生病,每天都要上学。快起来!”

孩子很开心:“妈,我今天语文考了95分!”

“哦,好。你们班有多少90以上的学生?小明考了多少分?你哪来的5分损失?”

这孩子摔断了腿,疼得哭了起来。

“我早就告诉过你,走路看路,不要上蹿下跳,说多少次不听,现在你知道疼了。”

多么熟悉的场景和对话。

我们看到问题,看到分数,看到自己的正确,也就是我们没有看到孩子。

4

学会倾听,第一件事就是去看。

【/h/】你不仅可以看到眼前这个调皮、叛逆、懂事、爱哭的孩子,还应该用“心灵之眼”把孩子看成一个“人”。

这就要求我们放弃“自我”,放弃想当然,放慢脚步,蹲下,设身处地的理解他的感受和感受。

一天晚上,Orange整理好书包,给我看他在学校画的“军事地图”。

我有很多事情要做,就走过来匆匆看了一眼。“哦,很好看,很有趣。”

橘子什么也没说。他拍了照片,想着玩。

我突然意识到我的敷衍。以后做家务不晚,陪伴更重要。

我坐下来,用橙子看着这张地图。细看,发现了很多“玄机”:“你的国家是哪个?”

橙突然开了声,开始在“地图”上指出国家:“这是我的国家,那是小华的国家,我把领土给了欧巴娜小兰,这样就势均力敌了。这是我布下的阵,我在这里包围了小蓝军……”

我听着问着,渐渐地,我似乎看到了这一幕:

下课后,几个大三的男生聚在一起,兴致勃勃地在纸上谈兵。有竞争、互助、孩子般的兴趣和隐约可见的成人规则...

橘子说得很开心,我饶有兴趣的听着。

【/h/】如果不是我好奇的坐下来问了那个问题,那我只看到了那张用天真笔触画出来的地图,我也不会知道它的背后隐藏着一个孩子的聪明世界。

5

除了“看见”,我们更进一步,从文字中发现孩子内心的强大。

好的倾听能带来力量。

这需要我们倾听,

去看他有什么,而不是他没有什么。

看他做了什么,而不是没做什么。

这种听力会带来很好的问题。

什么是好问题?

是那种让人微微发呆,让他思考的问题。

因为他从来没有这样想过,所以这个问题突破了他平时的思维模式,让他发现:哎,问题还是可以这样想的,我还是有这样的潜力的——就像文章开头那个女生的故事。

你可能想问你的孩子更多这样的问题:

为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想?你为什么这么做?

你是怎么做到的?(如何)

你这样做的时候是什么感受?心里是怎么想的?(什么)

6

有一天在上学的路上,Orange说:“这个周末我要在数学课上做一个ppt,下周我要做一个演讲。”

我说:“哦,下周轮到你了吗?”

Orange说:“不是每个人都要谈,而是自愿报名。”

我开始好奇:“你是自愿报名的吗?”

(要知道,如果不是前不久老师让大家来讲ppt主题演讲,Orange也不会打算讲。好像演讲让他感觉很好。)

橙说:“对,我想谈谈。”

“哇,太棒了,孩子们太棒了!”我摸了摸他的小脑袋。(通常,对话到此结束。)

我想了想,问:“对了,你为什么要演讲?”

孩子明显想了一下,说:“说话的感觉很棒。”

我又问:“怎么凉了?”

“我能表达我想说的话,特别享受。”(意料之外却极好的回答。)

“我明白了,站在大家面前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真的很好。但是,这需要提前准备和练习。你要讲什么主题?”

接下来,我们开始讨论他要讲的话题。

【/h/】我的问题让orange模糊的“想发表演讲”的想法变得清晰起来,也让他看到了“思考”的背后,他喜欢当众表达自己的想法,喜欢站在讲台上的感觉。

每个人的自我都是“构建”出来的,是由周围人,尤其是孩子的反馈构建出来的。

【/h/】主动倾听会给孩子积极的反馈,让孩子更清晰地看到自己,看到自己内心的强大,看到自己擅长什么——这其实是在帮助孩子一点一点塑造自我意识。

【/h/】同时,倾听会让你更了解自己的孩子,营造积极温暖的亲子关系。

孩子需要你去倾听,真正去倾听。

7

听力不仅是耳朵的问题,更是心灵的问题。它需要头脑的参与。

回想一下,我们会向谁敞开心扉?

她有什么魅力,让我们愿意向她展示自己的内心?

什么样的对话让我们感到安全,充满正能量?

是不是东方父母和西方朋友的八卦聊天?

是自说自话,轮番倒苦水?

一直为你说好话是出于好意吗?

还是交心的谈资,让你往里看,看到自己的独特?

我们知道如何对待我们的孩子,就像我们希望被对待一样。

真正的倾听从这里开始。

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从那里开始。

标题:(教育问答)为什么你走不进孩子的内心?因为你不懂倾听

地址:http://www.dytyjr.com/new/55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