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35岁的女人问我这个问题:

“我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有一对挑剔的父母,有一个没有爱也没有回应的童年,能感受到的只有被拒绝。

【/h/】听了几节课,知道是时候接受自己,告别过去了。然而,行为模式仍然在无意识地延续着错误的做法。

就像老师说的,我熟悉过去的痛苦,总是讨好别人,害怕被抛弃,害怕被批评,害怕被指责,从来没有得到过支持和爱。从小到大听到最多的话是:

我的父母为我努力工作。不离婚,是为了我。吵架是为了我。我生我的病,我的一切痛苦都是由于我。

所以我害怕快乐,害怕快乐,害怕做任何事。我需要思考我是会被妈妈骂还是会被爸爸批评。

我知道他们爱我,但方式不对。

问题是如何告别过去,做一个能活在当下的轻松的人。"

这个朋友问了一个很大的问题。

如果我能很好的回答这个问题,我就是大师了。

1

其实你已经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告别过去,活在当下。也就是说,只有告别过去,才能活在当下,更轻松地活在当下。

“不要想过去,不要害怕未来”。

而你恰恰活在这句话的反面。

我一直在想过去,害怕未来。

可能有朋友问:“老胡,明明不想要,为什么还读到这么痛苦的过去?我们以后可以活得更轻松快乐,为什么不去追求呢?”

首先,让我们和你谈谈。为什么我们要思考过去?

【/h/】挑剔的父母之所以对孩子挑剔,是因为父母无法接受孩子在现实中的真实长相,希望孩子成为自己理想的样子。

【/h/】这种情况下,父母可能会对孩子产生牢固的依恋,孩子成为父母推卸责任的不愉快之地。

为什么父母要把责任推卸给孩子?

【/h/】因为父母面对不了生活中的艰辛,所以常常把生活中的不开心放在孩子身上,让孩子去承受。

例如:

父母生病时会感到恐慌。这时,他们会对孩子说:“他们都生你的气”;

当我想上学的时候,父母负担不起足够的学费,于是我对孩子说:“都是你的错。”

【/h/】父母吵架闹矛盾不知道怎么解决。然后他们对孩子说:“因为你,我们才没有离婚。”。

【/h/】你听过很多这样的故事,或者有类似的亲身经历?

2

真正的成年人要为自己的言行负责。

【/h/】如果父母把自己生活的艰辛都推给了孩子,显然是一对父母推了黑锅。

一对怨天尤人的父母总是很挑剔。

但是孩子意识不到这一点。孩子感受到的是:一方面心里很难受。另一方面,我觉得父母是我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人。

虚假的自我价值在那一刻就牢牢地印在了孩子的身上。孩子会觉得自己被父母需要。这样虚假的自我价值感会一直传到成年。

所以,我们不能忘记过去的概念是,我们在表达对父母的忠诚。

【/h/】通过对父母表示忠诚,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好处——我们在父母的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人,也就是我在别人的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人。

【/h/】其实对父母表示忠诚最好的方式是什么?

【/h/】即使父母相隔十万八千里,我们依然按照父母的意愿去思考,去行动,去做,去感受这个世界。

3

孩子对父母那么忠诚,父母有什么好处?

父母会觉得和孩子纠缠很深,还在谈恋爱。

关系是相互作用的结果。

孩子对父母的忠诚阻碍了一段关系中双方的成长。

这种忠诚也会阻碍孩子成为心理成熟的人。

因为作为成年人,他们要应对复杂的外部环境。如果你在心理上是个孩子,就不用面对这些,也不用面对自己的弱点,更不用面对自己能力相对低下的现实。

所以,我这样同意父母的意见——你要对我负责。

所以,当我们不断地责怪父母对待我们的方式时,就有点像经典问题“到底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

【/h/】因为孩子和父母双方都从“推责”的关系中获得了一定的满足感,自然很难断绝彼此的联系。

【/h/】断开并不是现实中脱离父母,而是心理上的联系,是心理上的期待。

心理预期是我们与他人共生的最有效手段之一。

共生可以让我们感到特别不孤独,就像孩子不想离开母亲一样。

父母照顾我们,让我们不需要独自面对或创造什么。所以挑剔的父母同时在喂我们,让我们在独自创作的时候避免一些挫折和失败。

毕竟,如果这根脐带被割断,我们会突然陷入孤独的虚拟空.这个虚拟的空可能会淹没我们。所以,我们不敢断绝关系,让我们继续沉溺于过去。

4

谄媚背后是索取。

在我很小的时候,取悦别人就是得到父母的表扬。

【/h/】当我们成年后,如果去讨好,可能更多的是索取,就像,我对你很好,你一定要对我好。

【/h/】如果连自己不好的一面都接受不了,却想让别人接受,那就有点势不可挡,无赖了。

【/h/】耍流氓,换句话说,可能大家更能接受——我们处于一个非常任性的状态。

大概八岁的时候,因为作业没做好,中午被老师扣了。

和往常一样,我走到妈妈的食堂,大概需要五分钟。但是因为拘留所以迟到了。

于是,我妈给了我一顿饭,带去了她的办公室。

我经过的时候,其实很饿。但是老师的留校让我觉得很压抑。老师很严格。我不能对他做任何事。我只能把对老师的愤怒发泄在那碗饭上。

妈妈看到我来了,很关切的看着我。但我感受到的是一种特别强烈的委屈,却没有办法表达出来。

最后,我把那碗饭直接扔在地上。

【/h/】回头看看当时的自己,发现我把那碗饭扔在地上是因为我当时承受不了现实中的压力,需要有人帮我承受,那个人就是我妈。

5

【/h/】虽然我妈在我小的时候对我有过很多次MoMo,但最起码她是把饭送到办公室的,也就是说她还在担心我不吃饭。这样的母亲已经做得足够好了。而且,我相信,她一定是用温暖的爱做的。

问我问题的朋友说:“我知道他们爱我,但方式不对。”。这是你理性层面的分析。

我们去看看爸爸妈妈有没有给过我们什么让我们觉得特别温暖的东西,除了挑我们的毛病,还有那些让我们觉得难受的方式。

我们一定经历过,也经历过被爱的经历。

一个从小到大没有被爱过的人,是活不到今天的。或者说,这样的人只会停留在两个地方。

一个地方可能是精神病院。另一个地方可能是一直和父母呆在一起,无法离开,一直需要父母照顾的状态。

【/h/】父母爱不爱我们,不是用脑子去思考,而是去体验曾经让我们感到被爱的情境,同时感受到那种力量的存在。

毕竟我们都是普通人,父母也只是普通人。

如果你问我们是否应该原谅他们?

【/h/】当你这样想的时候,似乎你们的关系已经被当成不平等的状态了。如果你原谅了他,说明你站在了比你父母更高的阶级力量上。

【/h/】如果你觉得要体谅他们,那你好像又把自己放下了,变成了一个讨好父母的孩子。

你父母对你的方式,或者你父母是什么样的人,都是过去的事了。虽然,我们受父母影响很大。

但是到了成年,当我们离开父母,当我们不再需要依赖父母,当我们可以一个人生活的时候,你可以自己做选择。

6

告别过去最好的方式就是选择更好的未来。

作为成年人,我们都有思考和自我意识的能力。

不妨从以下几点开始:

首先问问自己,我不敢这样那样。我真的怕父母怪我吗?

或者问自己内心的父母“为什么?”“为什么?”“有什么证据?”问完之后,我们会发现我们的很多认知是经不起考验的。

当我们有一些不好的感觉,或者当我们害怕这个害怕那个的时候,我们可以问自己这些问题。

其次,明确什么是你的,什么是父母的。

【/h/】如果纠结于过去的关系或者共生关系,往往会觉得你的事就是我的事,我的事也是你的事,你必须承担我的事。

【/h/】需要承认的是,这是我的事,既然我做出了独立的选择,这是我的事,与父母无关。

【/h/】我说的一毛钱关系都没有,是说即使以后可能很难,我们也不会拖着别人当替罪羊或者背黑锅,只能一个人面对。

【/h/】当我们这样想的时候,一方面心里会有一种悲壮或者悲伤的感觉,但至少,我们有勇气面对未来而不畏惧它。

第三,开始走出痛苦的舒适区。

痛苦的舒适区是我们不断抱怨被对待的方式。

其实挺痛苦的。

因为我们有一个抱怨的对象,我们可以停止无所事事。而且,我们需要面对的现实世界似乎不能影响我们,这个世界也不能伤害我们。

【/h/】此时的痛苦成了我们的保护伞,让我们一点点不愿意前进。

心理咨询有一个螺旋原理。

的意思是,往前走一步,往后退两步。但没关系,至少你迈出了那一步,你打破了自己的舒适区,尝试用新的方式对待这个世界。可能你改变了认知,也就是认知重建。

第四,认知重建。

【/h/】情绪来了,我们不再只关注自己的情绪,还要和自己的情绪多待一段时间。情绪来了,就来了。当你离开时,你就离开了。不要因为恐惧来了就一概而论恐惧。恐惧就是恐惧。

我经常问我的来访者,“我知道这真的很可怕,但是这种恐惧的最终结果是什么?”他说:“最终的结果是更加害怕。”我说:“这种恐惧会让你死吗?”他想了一下,笑了。

我们经常用过去的经历来对待现在的生活。用对待过去世界的恐惧去面对现在可能面临的一切。自然不能享受当下。

7

然而,如果我们总是处于恐惧之中,不做这样那样的事情,那么就不会有成就的体验。

所以,要打破痛苦的舒适区,就必须结束和父母的关系。

从认知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到,这样对待过我们的人,他们的一生可能并不幸福。与他们意见不合恰恰是分裂关系的最佳方式。

“我不想活成你这样,整天抱怨吵闹。但我无法面对自己胆小的状态。”所以,你不同意你父母的生活条件,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必须在现实中非常愤怒地告诉他们‘离我远点’。

不是这样的。你有你的生活,他们也有他们的生活。你不能改变他们的生活,也不想被他们的生活影响。

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特别好的方法可以解决。

把你想对他们说的所有话,不管是特别恶毒的话还是什么,只要在你脑子里,都写在一张纸上。是给爸爸妈妈的信。

同时,给自己一个期待,一个愿望,一个承诺。给自己写封信。

【/h/】写完后,感受一下这两个字母,然后烧一段时间。

这是一个重新选择自己生活的仪式。

要开始新的生活,就要真正告别过去。

告别过去并不一定意味着你可以成为一个容易生活在现在的人。

这里少了一个环节——做一个放松的人,不断地意识到自己,不断地告别过去。

所以,并不是说我们问别人问题,他们就能给我们答案。这个答案需要我们不断尝试、寻找、测试和理解...

这个过程会很漫长,甚至在未来,我们可能会有一些事情让我们觉得特别痛苦,但是当我们有勇气去面对的时候,我们就会接受整个过去。

我们不需要去否定它,批评它,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它。

我们只需要知道“过去真的过去了,现在我只想选择一个我想要的未来”。

标题:(教育问答)被挑剔的父母养大的孩子,怎样告别过去,活在当下?

地址:http://www.dytyjr.com/new/51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