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太懒了!”“你怎么老磨蹭?”“你为什么不总是把东西放回原处?”

孩子非常敏感脆弱,也容易受到心理暗示。积极的建议会让孩子变得积极,否则,可能会把孩子引向深渊。

01

小时候有人评论说“这孩子太瘦了,多吃点”,我爸妈就会跟着一句:“是啊,胃不好。”

【/h/】其实我一直都很健康,只是没有像其他孩子一样每天早起上厕所。但奇怪的是,自从上了大学,住进宿舍,我就开始“独立生活”,便秘不知怎么就好了。

我父亲的主要爱好是研究养生。看了报纸的养生版块,他经常“吓”我。这方面的记忆是从我尿尿的时候开始的。我妈抱着我给我撒尿的时候,我爸会提出各种各样的例子来预防:撒尿对孩子不好,甚至会导致“脱肛”。

【/h/】后来我便便的时候往往会不由自主地想到这些可能的“后果”,这种恐惧不断地被“泛化”。虽然我知道这可能是他爱我的方式,但他觉得可以用各种提醒来防止我掉坑走弯路。

【/h/】我想说的是,从我小时候的亲身经历来看,提前知道这些疾病信息对我的问题真的没什么用,甚至让我更害怕便便。

【/h/】前几年在豆瓣找到一个叫“拉不动屎”的组织,才发现我的情况根本不是个东西,因为焦虑的父母“太关注”我的便便问题。

02

【/h/】之所以想说小时候被负面暗示弄得身心疲惫,是因为最近发现家人乐乐似乎也在不断受到一些负面暗示的制约。

【/h/】6月底,虽然还不完全是夏天,但是气温也升到了35度左右,孩子搬家的时候会出汗,所以大部分家长已经给孩子穿短袖t恤了。

【/h/】当时是毕业季,乐乐的幼儿园班一直在策划各种毕业照。在我多次拿到照片后,我发现其他孩子都穿短袖,而我家乐乐穿长袖。

这显然是我婆婆的风格。那一次,我问乐乐,这么热的天她为什么穿长袖。乐乐回答:“奶奶说我身体不像别的孩子好,要比别人多穿点。”

乐乐奶奶沟通很好,婆媳之间没有冲突,我就老老实实的纠正了她对孩子说的话里的问题:

1。直接告诉孩子“自己没有其他孩子健康”是负面暗示,要避免传给孩子。

2。穿的比别人多,别人可以穿短袖,乐乐却要穿长袖,这是为了特殊化孩子,这种刻意的特殊化可能会让孩子自卑。

03

其实在生活中,很多潜移默化的负面暗示一直在影响着我们,尤其是在和孩子的交流中。负面暗示相当于一个“不好的标签”,会固化孩子身上的“小病”,扩展成影响性格发展的因素。

【/h/】父母传达的负面暗示对孩子来说极具杀伤力,因为父母是孩子心目中的权威,负面标签会让他们觉得:“爸爸妈妈都这么说我,那我一定是这样的人。”

条件反射经典理论的创始人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当孩子在心理上也“认可”父母的负面暗示时,就会不断向父母描述的负面形象靠拢。

比如一个才几岁的孩子,在吃东西的时候可能会选择性的吃自己喜欢的东西,父母的评价就变成了“这个孩子挑食”“这个孩子真的挑食”。其实对于孩子来说,或许“挑食”这个词还不在他的认知范围内,但是随着父母的不断加强,他终于明白了“挑食”。

(教育问答)你的这些“暗示”,可能会毁了孩子!请立即停止!

对“挑食者”的负面暗示就像一个“暗示”,让孩子不自觉地关注“挑食者”的行为,并逐渐变得越来越“挑食”。

【/h/】在孩子身上,也有类似的问题,比如尿床、口吃、粗心,这些都与负面暗示有关。

记得小时候总被评价为“成绩好,但是有点粗心”。天知道是哪个老师率先这样评价我的,让我总是因为一个超级简单的空题扣1、2分,错过了满分。

【/h/】很多孩子都是这样,被父母老师传达的负面暗示所限制。

04

负面暗示会放大一些缺点,这就建议我们在与孩子的交流中尽量避免负面暗示的影响,多使用正面暗示。

期望效应实验是教育心理学中非常著名的实验:

罗森塔尔从一个小学班级中随机挑选了一些学生,并告诉老师,这些学生已经通过了专门的测试,他们有很大的潜力,将来会取得很大的进步。8个月后,再次进行测试,发现之前随机抽取的那些同学的分数确实有了明显的提高。

(教育问答)你的这些“暗示”,可能会毁了孩子!请立即停止!

那些声称被测试过的孩子其实是随机选取的。成绩之所以真的有显著提高,只和老师的期望有关。因为有了积极的期待,老师对孩子的影响和评价也会有所不同,在老师的积极关注和期待下,学生会慢慢向好的方向发展。

【/h/】这个实验进一步证明了它其实是一个社会心理学的概念:自我证明的预测,即人的先入为主的判断,或多或少会影响事态的发展,导致最终的预测成真。

对于父母来说,如果想不断用积极的暗示转化孩子,不妨尝试以下三种方法:

典型的否定性语言,如“永远”、“绝对”、“永远”,往往表达极端语义,带有绝望和否定的意思。当你用这些偏激的话和孩子说话时,很容易增加孩子的焦虑感。

【/h/】父母表达的语言会限制孩子的发展,用积极的语言代替那些极端消极的语言,可以向孩子传达积极的心理暗示,比如告诉他“你能行”“这就是你擅长的”。用积极的暗示告诉孩子该做什么,而不是不断强调不该做什么。

(教育问答)你的这些“暗示”,可能会毁了孩子!请立即停止!

有时候孩子表现出恐惧,不是对事物本身的恐惧,而是大人的反应和看法。

比如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宝宝,不小心摔跤了。这个时候孩子的反应是哭还是冷静的想办法站起来,可能要看父母的表情和反应。

如果父母表现出惊慌失措的样子,赶紧去接孩子,这时,孩子会从父母的表情中学习到情绪反应。父母的反应也暗示了孩子:现在我遇到了一件可怕的事情——所以他可能会因为害怕而哭。

【/h/】如果当时家长的反应相对轻松平静,或许对孩子的暗示就是摔跤好像没什么大不了的,我也没必要为此哭。

孩子可能有优点也可能有缺点。当父母有选择地关注他们积极的一面并不断鼓励他们时

【/h/】比如有些孩子可能成绩一般,但画画特别好,家长可以不断主动建议孩子擅长什么。如果他能在绘画中获得更多的自我效能感,提高自信心,他可能会逐渐促进全面发展。

孩子会根据父母的期望不断调整和塑造自己。孩子的自我意识取决于对外界反应的理解,尤其是父母的反应。所以,你给孩子什么样的“暗示”,就可能造就什么样的孩子。

如果建议是一种创造性的技巧,那么孩子就是你的工作。

标题:(教育问答)你的这些“暗示”,可能会毁了孩子!请立即停止!

地址:http://www.dytyjr.com/new/48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