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识别孩子的“求助信号”?孩子每次无理取闹,父母是如何理解和对待的?让我们用“心”来看看父母的问题,让他们明白孩子内心的帮助信号...


【/h/】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如何看待孩子的情绪行为问题,以及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孩子可以用那么多极端的方法发泄愤怒,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家庭最早阶段的规则意识缺乏训练有关。他不知道该怎么办,这是符合规则合理的行为表现。

【/h/】早期家庭规则意识的缺失并不是这个行为问题的“根源”。其实孩子缺少的是合理的“情感教育”。

因为即使是我们这些知道与人交往基本规则的理智的成年人,回想一下,我们有没有失控过自己的情绪?

【/h/】之前和老公大吵了一架,气得瑟瑟发抖。下一秒,我把身边的书扔向老公。砸完之后,我和老公站着不动。我蹲下来,把头埋在膝盖上,哭得浑身发抖。

那一刻,我的痛苦涌上心头,我的愤怒总是不理智的,我几乎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这种懊恼和尴尬,对我成年后的影响还是很大的。

【/h/】在不知道如何表达愤怒之前,学龄前儿童的“求助信号”可以有多种表达方式,比如视频中的自残、发泄、哭闹、固执等;你也可以对我们说:“我受够你们了!”“我不要你!”;或者推搡和殴打我们...这些“情感帮助信号”实际上对孩子伤害更大。

(教育问答)如何识别孩子的“求助信号”?

也许,我们在被攻击的时候可能会受到伤害,但实际上,孩子往往比我们受到的伤害更大。

愤怒就像孩子心中的火山。当火山爆发时,岩浆会吞噬毁灭者。

【/h/】如果孩子从小就没有太多的机会去学习如何进行情绪疏导,那么孩子年龄越大,对自己行为失控的几率就越高,只能在最原始的发泄方式中“打滚”,比如哭闹、大闹、攻击、指责他人。

而如果孩子仅仅依靠自己微弱的力量对抗愤怒,那么他们只能感受到情绪背后的失控和深深的不安全感。

【/h/】如前所述,孩子问题的根源在于情感教育的缺失。如果孩子始终得不到父母足够的安慰和情感上的接触,从关系科学的角度来看,就会出现五阶段梯度恶化的趋势(嗯,就像病理学一样,恶化的亲子关系也是阶段性的):

第一阶段:“愤怒抗议”

第二阶段:“紧跟”

第三阶段:“忧郁”

第四阶段:“绝望”

最后阶段:“情绪退缩”

第三阶段的“抑郁”是关系破裂的转折点。前两个阶段是我们看到的典型的“熊海子”行为,孩子会抗议,会生气,会跟紧。但是,如果没有机会被我们不断接受、认可、重新调整、面对,整个关系最终会被推向绝望、退缩、胁迫。

(教育问答)如何识别孩子的“求助信号”?

我之前跟进的很多家庭案例,在我介入的时候已经处于绝望或者情绪退缩的阶段。每次都觉得对不起。为什么人总是要等到无法挽回才后悔?

【/h/】为什么有那么多重新调整的机会,却把对方推开?

这些反思让我明白,亲密关系的维系,无论是亲子关系、夫妻关系还是家庭关系,都是可以预防和唤醒的。如果发展到第一、第二阶段,即使看起来很痛苦,只要我们注意彼此之间的情感联系,就有机会调整这种关系。

只要你早点意识到机会,就不会太晚。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情感是任何关系中的依恋中心。很多时候,我们和别人的关系会产生一系列的反应,哪怕是生气、生气、哭泣、难过,总比没有反应好,这是我们依恋关系的关键信息。

【/h/】在一段感情中受伤,本能的第一反应是“自卫”,这是人之常情。

首先要怪的是“你怎么变成这样的孩子了?”生活中,孩子对我们大喊大叫,我们的第一反应是吼回去吗?

但是这些做法不仅加剧了冲突,而且无助于解决问题。我们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快速调整关系,重塑情感教育。

1。用拥抱代替推理

【/h/】很多时候,孩子都在情感漩涡里,跟孩子讲道理就是火上浇油。这个时候,如果我们愿意蹲下来拥抱孩子,这种接纳会比其他任何理由都更强大。

【/h/】每次两个孩子在家里失控,我都会第一时间抱抱。虽然孩子一开始会反抗和挣扎,但这种拥抱实际上给了他们冷静下来的力量,帮助孩子停止“不断加剧”的冲突行为。

2。取代孩子的感情比取代自己的感情好

【/h/】如果孩子表达不好的行为,我们往往会焦虑,然后脱口而出“我不能接受你的行为”“我被你的做法伤害了”,这不是真正的表达理解的方式。

【/h/】在冲突的时刻,我们需要用“替代角色法”在安抚孩子的同时改变角色。

你可以先问问自己:“如果我是那个孩子呢?我会有什么感受?”替代角色可以帮助我们思考儿童的地位,并尝试思考儿童可能经历的感受。

【/h/】然后表达这种代入感,告诉孩子“你现在因为_ _ _ _ _ _ _ _ _ _ _很生气”。以一个孩子为例,你可以说:“我知道你生气是因为你很想要那包零食,但是你妈妈直接拒绝了你。”

这个过程可以帮助孩子重新定义自己的情绪。当我们注意到他们的情绪时,他们会觉得自己终于被理解了。

3。获取情绪咨询方法来帮助平静情绪

【/h/】表达情绪,代入感受后,可以引入情绪咨询方法,比如“酷玩游戏”,或者做一些肌肉放松训练,引导孩子学习运动时的呼吸节奏,比如告诉孩子:【/h/】

“我知道你现在很生气,这种感觉让你很难受。我知道如何让你的身体感觉更好。你可以试着和我一起做:

用力吸气,感觉空空气从鼻子里流过,然后用力呼气,张开嘴用力呼吸,从嘴里吐出你的愤怒,吸气-呼气-吸气-呼气...

是的,你可以跟着我的节奏。这样会感觉好点吗?"

这个过程可以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生气时的身体状态以及调整的方式,让孩子慢慢放松紧张的身体状态。

4。引导孩子讨论解决方案

孩子有情绪问题。其实孩子自己也有很深的挫败感,因为在面对各种情况时,情绪往往伴随着困惑和烦恼。

【/h/】如果孩子总是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得不到足够的情感支持,或者我们只达到了情感疏导的阶段,那么对于孩子来说,问题依然没有解决。

每个孩子的问题都是很个性化的,没有通用的公式,但有一点很关键。要学会“抓大放小”,可以从三个维度去尝试:

导致问题的联系人

启发式讨论

积极和正面的关注

【/h/】◆造成问题的接触点:知道孩子什么时候,因为什么原因有这样的行为。

比如,我们可以对孩子说:“我注意到,每次你遇到你哥哥,抢你的玩具,你都会很生气,因为你觉得自己被欺负了。”

◆启发式讨论:提出开放性问题,帮助孩子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

比如我们可以对孩子说:“你这次要发泄不满,但是你也很难过,这次没有办法帮你解决目前的问题。你觉得我们下次能做什么吗?”

听孩子的回答,不要干涉,重复就好。当孩子们在自己的头脑中主动提出越来越多的解决方案时,即使他们表现得像空,这也是打破僵局的起点。

◆积极正面的关注:记得关注孩子的进步,即使这些进步在我们看来是薄弱的,也要加强。

比如我们可以告诉孩子,“我注意到你这次在表达愤怒之前,其实是对你弟弟说‘你拿了我的玩具,我很生气’,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我也看到了。”

“虽然这次你跟我说我受够你了,但我知道你心里并不这么想。你爱我。我一直很理解这种感觉。”

【/h/】其实孩子的育儿烦恼不是小事。根据整个提案,处理他们的“情感问题”至少需要20分钟。

刚开始在家做这个的时候,涉及到很多场景,比如孩子情绪调节,自控,手足之争...长辈们一开始不明白,为什么这么“简单的小问题”要花这么长时间才能解决?但事实证明,正是这种愿意花时间的“交流”,最终让孩子把每一次的挫败和沮丧,都变成了自己成长的机会。

(教育问答)如何识别孩子的“求助信号”?

当我们知道并掌握了更多的治疗方法,自然就更懂得如何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这些方法不仅适用于儿童,也适用于成人。

正是因为不知道可以用新的方式处理彼此的关系,用不同的视角看待对方的问题,才需要学习。

真正的心是眼睛看不见的。只有我们愿意用“心”去看待孩子的问题,才能理解孩子内心的求助信号。

当我们责怪孩子“他们怎么了”,或者评判方法“一点效果都没有”的时候,其实我们看的是管教而不是关系,我们缺乏反思孩子的情况如何,我们的亲子关系怎么了。这种缺失会让我们在教育上“寸步难行”。

不要总是用管教的方法看孩子的言行。真正的爱和接纳,是花时间搭建桥梁,重新创造新的关系,去了解孩子内心的感受和需求,然后和孩子一起面对和讨论问题。

让孩子觉得无论发生什么,我都愿意和你一起去。

我们都希望孩子能通过良好的养育成为独立、自由、健康的人,但只有真爱和接纳才能陪伴孩子走到这一步。

标题:(教育问答)如何识别孩子的“求助信号”?

地址:http://www.dytyjr.com/new/4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