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岁的孩子有哪些行为需要纠正?俗话说:“三岁看老,七岁看老。”三岁是孩子的分水岭。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父母的注意力从喂养孩子转移到教育上。

【/h/】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在3岁之前学会了独立吃饭、独立穿衣服、独立上厕所等自理技能后,会越来越好。

然而,孩子3岁以后,父母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烦恼:

【/h/】很多家长看到孩子的上述行为,第一反应就是骂,骂孩子。

但事实上,孩子们的想法和我们不同。他们的世界没有那么多禁忌。与其对孩子的行为过于苛刻,不如多带着好奇心去探索,多想想背后的原因。

纠正孩子动手的行为

有个网友曾经发了个视频:

在成都地铁,一个3岁的小孩抬起腿,踢了他的脸。爷爷只吓了他一跳,小男孩后来打了奶奶。整个过程中,爷爷奶奶基本没有阻拦。

【/h/】根据儿童感觉系统的发展,儿童殴打行为背后的动机不同,由于年龄的不同,养育方式也不同。

【/h/】根据孩子的年龄,2岁以下的孩子语言能力还不成熟,不知道如何用语言来表达愤怒或悲伤等负面情绪,只好用肢体动作来表达。

【/h/】3岁以后,孩子还经常打人的时候,家长要探究背后的原因。

【/h/】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看着眼睛会不自觉的学习。无论是朋友和家人之间的嬉闹嬉戏,甚至是电视电影中的情节,都会成为孩子的“殴打行为示范”。

【/h/】如果有一个感觉失调的孩子,很容易因为力量控制不好,在和人打招呼或者触摸的时候被误解为打人。打人也很容易,因为控制不住自己的冲动情绪。

【/h/】父母可以通过看绘本帮助3岁以后的孩子学会区分不同的情绪表象。你可以在孩子动手之前阻止他。同时,用“红绿灯”的概念来教孩子如何处理事情。

纠正孩子的饮食行为

“孩子快6岁了。最近老是喜欢咬手指,有的咬裂!是不是少了什么?”

“孩子从4岁开始就咬手指头。现在他们13岁了。十指无一皮肤好,其他方面发育良好。这是怎么回事?”

......

咬破手指直接塞进嘴里。这种现象在2岁前的婴儿中非常常见。

【/h/】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此时婴幼儿正处于口腔期,其特点是利用口腔吮吸或咬咬的行为来认识世界,自得其乐,获得安全感。

【/h/】这时候家长也不用停下来,只要给他们提供干净合适的物品就可以满足他们的需求。当婴儿心理完全满足,就会顺利度过这个阶段,自然改掉咬东西的习惯。

【/h/】如果父母在孩子2岁前没有很好的满足孩子吃手的需求,很容易导致孩子的口腔敏感期大大延长或延迟。

所以你会看到很多孩子在3岁以后仍然或者突然开始吃手,咬指甲,甚至咬孩子。

那么,3岁以后的孩子如果还吃手,甚至咬人,怎么办?

【/h/】定期修剪指甲,拍照让孩子对比修剪前后的指甲;秋冬季节,孩子可以戴手套,减少咬指甲的频率;孩子在咬指甲的时候,可以用一些活动(比如积木,画画等。)需要手的参与来转移他们的注意力。

【/h/】多给孩子做口腔触觉按摩,找干净的纱布,缠在手指上,伸入孩子的小口,以可接受的力度轻轻按压孩子的牙龈、软腭、舌头等部位。

纠正孩子踮脚的行为

网友@ Wings and Num说:

我的宝宝心里可能住着一个芭蕾舞演员。她通常喜欢踮起脚走路,耸肩,塌肩,踮着脚,向前倾斜,摇晃...无法改正,她的心死了。

蹒跚学步的孩子踮起脚走路,是因为腿部肌肉未经训练,身体协调性不够,脚缺乏触地感。但是踮脚走路的现象一般会随着生长发育而消失。宝宝2岁以内偶尔踮脚走路很正常,家长不用太担心。

【/h/】但是,如果孩子3岁以后还踮着脚走路,家长要多加注意。先看童鞋合适不合适,鞋子走着不舒服。

每个月,试着看看童鞋的尺寸是否合适,鞋的前脚和前端是否大约一个手指宽的空.

【/h/】但是,有些孩子总是踮着脚,可能是感觉统合失调的缘故。

孩子讨厌脚底不断的触觉刺激。为了减少这样的刺激,他们会选择踮脚走路。

【/h/】同时,当儿童本体感觉发育不良时,大脑会下达指令让儿童做出能够获得本体感觉刺激的行为和动作,脚尖就是其中之一。因为脚尖可以带来更多的颤抖感和关节压力刺激。

在日常生活中有必要对这类儿童的皮肤进行刺激。比如给孩子洗澡的时候,可以用不同的材料去触碰孩子的身体。也可以鼓励孩子赤脚接触不同的地面,并给予适当的奖励,让他们习惯外面的环境。

纠正孩子的恋物癖行为

在一个真人脱口秀节目中,选手李呈媛说出了他隐藏了23年的秘密。

小时候,爸爸忙着做生意,妈妈在家辛苦工作。每天都很累,我不能去他的公司。

于是,他出生的时候,父亲送给他一只毛绒熊,但没想到,它成了他每天睡觉的伴侣。

睡觉的时候,他一定要抱着熊,用嘴蹭熊的耳朵。即使熊被撕裂,他也不忍心失去它。

其实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依恋“怪癖”,说明孩子缺乏安全感。

【/h/】婴儿期用的毯子从我3岁就开始用了!没有小熊玩具一直哭,哪里都去不了!坏掉的玩具也坚决不扔,坚持从垃圾里捡!......

看到这些孩子的怪癖,身为母亲的你会担心吗:为什么孩子那么喜欢一个对象?

【/h/】其实孩子对一个物体的“执着”现象通常发生在1岁之前,18个月到3岁之间最为明显,以后会逐渐变好。

两岁左右的孩子开始对自己的行动能力表现出信心。想脱离妈妈的怀抱,渴望独立就特别迫切。但现实是,离开母亲的怀抱后,各种恐惧和自己行动能力的不足,会让孩子有一种依赖某种东西的倾向。

【/h/】为了减少这样复杂的情绪,孩子会选择用最熟悉、最随心所欲的物体来给自己心理上的安慰,然后朝着这个替代品逐渐发展成一种强烈的“执着”情绪。

所以很多孩子倾向于对柔软的东西有特殊的“依恋”,比如毯子、洋娃娃、浴巾、包、手巾、被子等。

【/h/】孩子3岁的时候,对某些东西的依赖或坚持还是无法摆脱,这可能意味着他的感觉统合发展并不顺利。

家长和老师需要通过适当的感官刺激(感官训练)帮助他尽快获得满足感,实现感觉统合功能的顺利发展,摆脱“执念”。

当恋物癖在3岁以后仍然发生时,父母应该经常空花时间和他们的孩子玩耍,多注意他们的眼睛,亲吻和拥抱他们。

如果孩子对一个玩具有很大的“迷恋”,父母可以用这个玩具玩各种游戏,可以有效地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纠正喜欢摸胸的孩子的行为

很多珍贵的母亲都有这样的烦恼:

“家里没事。你出去吃吃,他就进去摸。太尴尬了!”

“你不碰他他就发脾气吵,他怎么破!”

“他睡觉的时候一定要摸我...好尴尬!”

【/h/】有些家长会担心孩子的“别扭”“怪癖”是不是性早熟,往往不叫不骂。关键是你跟他讲道理他都不听你的。

事实上,在断奶后,许多婴儿触摸母亲的乳房来填补断奶后的空缺乏症。

【/h/】刚断奶,由于缺乏安全感,通过“摸胸”来填补内心安全感的缺失是一种正常的行为。但是,如果孩子3岁以后还是这样,那就值得警惕了。

【/h/】很多时候,孩子对这种行为念念不忘,正是因为母亲对孩子过于溺爱,界限总是不清晰,所以很容易和孩子妥协,导致孩子没有断奶。所以,孩子有这样的行为,不是因为孩子“性早熟”,而是因为依恋和界限。

【/h/】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儿童3岁左右开始知道“性”,3-5岁是儿童性别意识发展的敏感期。

【/h/】在这个敏感时期,家长不要肤浅地给孩子贴上“性早熟”、“耍流氓”的标签,也不要用“打手”、“骂”来制止,更不要过分溺爱和纵容孩子,给孩子提供一个“恋母”的环境。要正确对待孩子在性发育过程中的敏感行为,要面对与孩子“性”的认识。

(教育问答)3岁孩子出现什么行为需要纠正

通过一些绘本,孩子可以正确理解乳房的故事。当孩子知道了乳房的真相,往往就不再好奇了。而且,如果孩子用绘本的方式和孩子讲道理,孩子会更容易接受。给孩子找个“替代品”,用不同的方式满足孩子的欲望。

结论

蓝海博士在《不完美,美》一书中提到:是他长大后是否感受到爱,是否学会爱;父母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是在孩子犯错的时候帮助他们找到解决办法,而不是批评他们。你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感受到的每一个小偏差,都是孩子成长的好机会!

标题:(教育问答)3岁孩子出现什么行为需要纠正

地址:http://www.dytyjr.com/new/4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