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开始阅读这篇文章之前,请花10秒钟思考一下你是否有这样的口语。

“要不是你,我早就……”

“要不是他,我不会……”

这个句型可以变成无数个句子:

要不是你,我早就和你爸爸离婚了。

【/h/】要不是生你养你,我的身体怎么会变成这样?

要不是这个家,我不会放弃事业...

这是许多母亲说的语言。

【/h/】和老公吵架的时候,孩子调皮捣蛋的时候,做不完的家务的时候,发现自己老了的时候...

【/h/】说出来就可恨,满腹委屈,委屈,甚至有点崇高的自我牺牲意识...

言外之意就是,如果不是为了孩子,我妈也不会“堕落”到现在。

你让我变成这样。

我别无选择。

【/h/】我们说的每一句话都直接或潜移默化地反映了我们的内心,尤其是经常挂在嘴边的口语,是潜意识的反映。

这种口语背后的含义是什么?

-我现在的处境是你造成的。你应该对我的生活负责,你应该知道你的善良,并回报它,你才值得我努力。

再深入一点,什么样的人喜欢说这句话?

害怕为自己负责的人,习惯依赖别人的人,害怕选择又不敢承担选择后果的人。

简而言之,没有自我的人。

他们习惯于让别人决定自己的生活。

这个另一个人可以是父母、恋人、幼儿、朋友,甚至是不相干的路人。

然后摆出一副被迫帮忙的样子,我没办法,都是“别人”逼出来的——要不是有人,我怎么会这样?

有时候他扮演一个无辜的“受害者”——都是别人逼出来的,有时候站在道德的制高点——都是为了你。

看似所有的好处都占去了,其实是人误以为自己。

看看经常说这种口语的妈妈们。他们中有多少人是幸福的?有多少人觉得幸福?更多的是一脸怨恨,总是生气,好像别人都欠她一样。

很多人,当他们成为母亲的时候,内心其实是孩子。结婚前可以把所有责任都推给父母:

我嫁给他是因为你让我这么做的。

听了你的话,我选择了这份工作。

【/h/】结婚生子后,把责任转移到孩子和丈夫身上是合乎逻辑的。

经常说这句话的人不妨想想:

如果你没有孩子,如果你不结婚,如果时间可以倒流,你会怎样生活?

我觉得也不会那么好。

没有孩子和家庭作为借口,我们会找其他人和其他事作为借口。

几年前,我想做一个大决定,但总是犹豫不决。每次我试着下定决心,就会冒出一个想法:如果我这样做,我的家人会受到影响。

所以,是为了这个家,所以我不能做我想做的事!

【/h/】想想,我有很多委屈和委屈,也有一点点为家牺牲的意识:你看,我这么负责任,为了这个家放弃了理想。

【/h/】这些情绪在日常生活中必然会显露出来,时间长了家庭的情绪也会受到影响。

橙爸爸和我长谈,告诉我不要想那么多,告诉我他是如何为我的决定制定计划的,让我可以放心大胆的去解除烦恼,做自己想做的事。

好吧,现在我该放下包袱,勇往直前吗?

没有。

我还在挣扎,越来越痛苦。

我才发现,以前为了这个家,为了孩子的所谓借口——都是最庄重最自信的借口。

【/h/】有了这些借口,我可以理直气壮的不做改变,家人应该感激。

现在,没有借口,只能面对自己的内心。才发现,面对未知和取舍,内心是多么的恐惧和焦虑。

【/h/】这种感觉太痛苦了,很多人选择闭上眼睛转头逃跑。

我也是由此体会到:

我们太习惯找借口了,找一个冠冕堂皇又充满道德感的借口,然后做一个不得不承受屈辱负担的手势。

其实就是逃避选择,逃避承诺,逃避成长。

放弃命运的选择,让别人来承担你的命运。

但其实这也是一种选择。

【/h/】而且,不管你喜不喜欢,你都要自己承担这个选择的后果。

而这个后果往往会让你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失去对自己生活的掌控,只能听从生活的安排。

“都是因为你……”经常说这样的口头语,不仅会让你失去理智,还会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

因为这句话隐含着谴责:我为你做了我想做的事,但你没有达到我的期望,你让我失望了。

【/h/】经常说这句话,孩子会有负罪感——都是我的错,都是因为我,我妈才这样。

“我不好,我很可怕!”

【/h/】久而久之,这样的自我评价就会内化在孩子心中,导致自我价值感低下。遇到一点小问题,就会唤起内心的声音,习惯性地把责任归咎于自己的不足。

朋友没有主动跟我打招呼——是我的错导致他不喜欢我吗?

我就是太笨了,不擅长学习。

是我的不听话让我妈妈这么伤心。

……

一个总是自责的人怎么会幸福?

除了责怪自己,还有一个结果——孩子也学会了推卸责任,责怪别人。

当他遇到问题时,一切都归结到外部世界:他人、社会、运气...他会有无数的辩解。

【/h/】自然,他也跟着他妈的话:就是因为你,我才这样。

我们生活中总会遇到这样的人。每当出了问题,总有很多理由逃避搪塞。领导、同事、朋友、天气的失误都不是自己的责任。

即使我买的衣服不令人满意,我也会抱怨导购员骗我买的。

没有责任、满腹委屈的人,往往经过一两次接触就会回避。

这两种反应方式看似完全相反,其实本质上是一样的。

【/h/】骨子里自我价值感很低,感觉自己不够优秀。当我遇到问题的时候,我常常感到无力选择,无力改变,无力承担。

体现在事情上,要么攻击自己要么自责,要么攻击别人要么自责。

【/h/】如果把原因归结于外界,就会避免自责,这是你潜意识的保护。

不管你的反应如何,这种口语就像一个魔咒,一直都是套在孩子心里的。即使长大了,内心还是那个不独立,不开心,找不到真正的力量感的孩子。

你希望你的孩子这样吗?

心理学课上,老师曾经说过这样的话。

周末,她被邀请到一家公司给中产阶级进行心理培训。因为是周末,很多人都不愿意来,但是公司要求他们来。当老师环顾会场时,他们可以感受到学生的消极抵抗。

如何扭转这种局面?

老师问一个学生:“既然你不想来上课,为什么还要来?”

同学无奈:“大周末我不想来。但是公司要求一定要来。你不来,就扣奖金。没有办法,你只能来。”

老师问:“你不想,就不用上课。扣奖金就可以扣奖金。但是,你还是在扣奖金和听课的过程中选择了听课,对吗?好像是权衡利弊后自己做出的选择。不是没有办法,只是这样。这种选择不是在公司压力下的被动服从。”

听了老师的话,学生愣住了,教室里静悄悄的。这些话显然让大家觉得:原来我不是没有选择。来这里听课是我自己的选择。

太神奇了。这样一来,负阻就没了。接下来的课程进行的很顺利。

“要不是你……”

“没办法……”

停!

【/h/】当你忍不住想说这些句型的时候,你要注意自己是不是又在拿孩子和别人当借口了。你真的没办法?

你真的愿意处于“被迫”的境地,把生命寄托在孩子和别人身上吗?

摆脱受害者的心态,意识到自己有选择的权利。即使你不打算改变现状,那也是你的主动,而不是别人强加给你的。

当你意识到这一点,你的内心就会生出力量。

【/h/】当你一次又一次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选择的时候,你的内心会变得更加强大,更加自信,也会潜移默化的影响你的孩子。

独立、自信、对自己负责,这些品质不是用理智来表达的,也不是被孩子逼出来的,而是孩子从你的言谈举止中学到的。

这才是真正的成长。

我没有抱怨别人,而是失去理智,让孩子们在抱怨和指责中重复自己的命运。

标题:(教育问答)别再说这句话了!它会毁了孩子,也毁了你自己

地址:http://www.dytyjr.com/new/44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