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对孩子影响最大的人。父母的行为会对孩子的性格产生很大的影响。但是教育孩子,首先要了解孩子。

首先,孩子的所有行为都是有目的的。孩子在婴儿期对周围环境和人的反应并不是无意识的,实际上是孩子基于明确的行为计划,通过自己的经历和与周围人的互动而学会的自发的、有目的的行为。比如当他发现自己哭了会引起大人的注意,必要的时候会哭,比如饿的时候。

(教育问答)理解孩子,就是理解人性

第二,遗传因素在塑造人格上并没有起到决定性的作用。遗传因素只控制身高、体型、头发、眼睛颜色等外在生理特征,但在心理素质和人格特质方面,遗传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起决定性作用。性格与出生后的训练和纪律、孩子自己的计划和行动更密切相关。

(教育问答)理解孩子,就是理解人性

第三,很多孩子追求的目标是吸引注意力,让自己成为关注的焦点。他们的许多变化,我们认为是不可思议的,实际上可能来自这个目标。所以很多莫名其妙的矛盾,拆开来看,其实都围绕着孩子的目标。比如书中提到,一个孩子一直是个好学的孩子,突然就不再做作业,不在乎成绩,只对运动感兴趣。爸爸妈妈焦急地转向心理医生,认为自己的孩子“没有野心”。但是,通过分析,医生发现,正是因为孩子有野心,想成为焦点,才发生了这种变化。原因是他转学后发现自己在学习上的优势不在那里,在学习上失去了“光环”,但他发现自己在体育方面比新学校的很多孩子都强,于是把兴趣转移到了田径和足球上。

(教育问答)理解孩子,就是理解人性

四.“当一个人感受到社会利益时,就会有与他人共存、合作、做出有益贡献的冲动。”这句话很有意思。另一方面,如果他不与人合作,不愿意遵守规则,可能是他对这个社会不感兴趣的表现。比如孩子行为是否得当,是否愿意遵守学校和家庭的规则。给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启示是,只有营造合作的氛围,让孩子对集体感兴趣,才能更愿意遵守班级的规则,为班级做出贡献。事实上,在积极的纪律和社会情感的课堂上,强调孩子们更愿意遵守他们参与的规则,这样他们就有机会为群体服务,找到自己的价值和归属感,他们就会更快乐,表现得更好。

标题:(教育问答)理解孩子,就是理解人性

地址:http://www.dytyjr.com/new/20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