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刚来美国的时候,在印第安纳州呆了一年,给印第安纳大学的人类学教授当了课程助理。 在一次学生活动中,一个华裔学生说,多年来有困难,美国人把我当外国人看,中国人把我当美国人看。

这个学生的说法很有兴趣,我问她为什么这么说。

她解释说,我出生在美国长大,不会说中文,所以来自中国的人都认为我是美国人。

但是,美国人看到我的样子是亚洲人,经常问我来自哪个国家,即使我解释,自己也是在美国出生长大的啊。 美国人还会问一句话。 你父母从哪里来的? 韩国? 日本? 中国? 不管怎样他们都认识不了这几个国家的人。

在我父母说我是中国人之后,他们会把我看作中国人。

我问她。 你认为你是哪里人?

她回答说。 我当然是美国人啊。

她代表着有矛盾体的民族。 他们是中国人眼中的abc,自己嘴里聊天的香蕉人。

美国人不知道我们说的abc代表什么特别的意思。 你对对方说abc的可能被认为是美国主流电视媒体abc电视台。 abc (出生于美国的中国人american-born chinese )是来自中国人的缩写。

香蕉人,顾名思义,黄皮,白心。 在美国出生长大,身着华人的外表,但想法和生活习惯已经和美国人一样。

在芝加哥工作时,我的abc同事是前普华永道和德勤的评委,她也是我印象中的典型abc。

典型的abc是什么呢? 对于女性,从外表上可以看到艺人李玟。

李玟出生于香港,9岁移居美国,不符合正宗abc的定义,但形象和性格与abc完全没有区别。

这个同事也经常被中国朋友说和李玟很像。

眉毛喜欢修理长长的惊喜形状。 头发染成黄色或类似于颜色,不留刘海。 也许是因为英语发音部位的优势和表情丰富,所以眼角很细,嘴翘。

多次健身,热衷于户外活动:登山、远足、跑步、游泳、打球、滑雪。 审美上喜欢有肌肉的小健康的身体。 不怕阳光,享受日光浴,爱小麦色的肤色。

穿着衣服走性感的妖艳风。 性格开阔,开朗自信,有礼貌。

我不会读写中文,能听比较简单的中文。

她的父母作为第一代移民,80年代从广州移居美国,至今仍以习性吃中国菜,说中文,有中国式的价值观。 英语也是基础,可以和美国人交流,但文化属性和生活习性依然是中国风。

她出生在美国,从小在美国教育的背景和环境下长大,文化传承彻底西化。 从18岁开始,我就不再和父母住在一起了。 在经济和思想上都追求独立。

和父母对话时,父母说中文,她用英语回答。 双方深刻的信息表现很少。 在她的说明中,开她的中国餐馆的父母思想愚昧。

在洛杉矶经常去的健身中心,顾问之一是abc。 她的父母是台湾人,长年忙于生意,从小到大很少陪着她。

她经常抱怨我和父母之间的隔阂。 她的中文是五岁孩子的水平。 她的父母英语不流利。 双方的交流频率一直不高,只谈最简单最基本的事件,还经常使用手机翻译软件。

美国年轻人没有存钱的习惯。 有一次,她想存半年的钱,买新的ipad,给妈妈生日送去惊喜。

根据美国人的优势,家人和朋友送的礼物很令人兴奋。 但是她妈妈的反应是,为什么给我买这个,是徒劳的吗? 今后不要花这笔钱。

她妈妈只是用中国式的习性来表现,但她说以后不想给妈妈买礼物。

时间久了,语言和文化的障碍使一个家族的两代矛盾更多,彼此不了解对方。 现在彼此不怎么说话。

她父母的真实感受是什么呢? 和自己语言不通、思维和生活习惯不相容的孩子交往的差距,是他们认为是必然的还是意想不到的?

是父母教育的失误吗,这样的课题恐怕请学者们来分析。

但这确实与华裔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理念和培养方法有直接关系。

有些父母不在乎孩子会不会中文。 合理自然。 孩子在美国的环境中上学和成长,中文自然消失了,被英语取代了。

因为有些父母因为偏见故意不对孩子说中文,想让孩子融入美国的主流社会。 如果我英语说得好就好了。 学习中国文化更是如此。

有些家庭重视孩子学习中文,在课馀时间给孩子上中文课,寒暑假去中国的体验式冬天夏令营,有一点好收获。

但是,毕竟大环境是英语的语言体系,能流利地听、说、读、写中文的abc寥寥无几。 在海外这几年还没有遇到过,中英双语能力可以达到母语水平的abc。

缺乏语言学习,文化缺席也很普遍。

其实,节日作为仪式感的存在,是共同的记忆和文化的传承,是家庭向孩子们传达文化感情的好机会。 中国家庭不是像“咚咚”一样隆重庆祝,而是可以给孩子们营造中国节日的小气氛。

遗憾的是,很多abc在成长过程中,对中国的感情几乎为零。 不,没有有趣的理解或者不屑于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芝加哥的同事曾经很骄傲地说:“people say i don‘t look like chinese (大家都说我看起来不像中国人)”。 她认为美国人在夸奖她。

问题经常回答不了我。 你为什么用筷子吃饭,手不累? 你们中国人有多少方言,真奇怪。

问题的背后是对自己来源和根的陌生,对祖国文化和历史的全面缺失。 因为不知道所以不承认。

在美国的中学和大学校园中,有一种常见的情景,即abc和abc之间更密切的相互作用在于同一个WeChat的力矩。 因为在美国年轻人眼里,abc依然是外国人。 这是abc们不自然的东西。

有点abc长大后有学习中文的热情。 这时,中国对各方面的接触和学习,来自于中国对文化和历史的好奇心,来自于对中国经济惊人快速发展带来的无限机会的向往,也来自于对文化认可感的探索和渴望。

芒果人是继香蕉人之后的另一个称呼。 芒果,里面和外面都是黄色的。 在西方教育环境下成长,也有中国文化的传承,这些移民的孩子被称为芒果人。

我的宝宝也是abc,快两岁了。 现在是齿学语阶段,能背几首简单的五言唐诗。 我有时会背诵诗。 比如,烧荒没有结束,颗粒很辛苦。

我很清楚她上幼儿园后,未来的她在英语系下成长,在美国的思考中学习,毫无疑问,她自己有着独立的美国式生活。

我能做的就是在她的成长环境中,尽量创造机会,让她了解中国文化,有趣,有爱,有传承感。

理解自己的根源,找到自己的位置是更重要的。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平静地在他国生活,更自由地和别人交往,更坦率地和自己交往。

——the end——

作者简介:北美陶呐,电影制片人,广播主持人。 本财经频道专栏作家。 洛杉矶坐标。 公众号:北美陶啊( id: peach0990 )

(声明:本文只是代表作者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的角度。 )

标题:【要闻】哪些在美国长大的中国孩子们

地址:http://www.dytyjr.com/new/16653.html